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值得”對方幫你這個忙。前者,要和對方的價值相匹配;後者,要和你自身的價值相匹配。
第三,在整個過程中,多為對方著想,顯示一點誠意,不要表現得像個揩油的。
有次朋友為我介紹了一個“投資關係”方面的專家。因為介紹人和對方很熟,所以告訴我,直接打電話向對方諮詢即可,但我恰好搜到對方同時也在“在行”平臺上當行家,而且費用並不貴,所以儘管對方沒有要求,我還是在互加微信後,又透過“在行”約了她,以表明一點點誠意。
最後在一個多小時的電話中,她開誠佈公地給了我很多行業洞見。於她而言,既是在幫朋友忙,也是在提供行家的服務,盡心盡力;於我而言,既是有求於別人,也表現了懇切之心,受之無愧。
在網際網路時代,龐大的網路可以將原本不太熟悉或根本不相干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訴求不同,你的難題,或許正好是別人的所需,儘管看上去你是在“麻煩別人”,但有可能這樣的麻煩,對方正好求之不得呢。
有次聽一位在Facebook工作的前同事做分享,她提到一個研究結論令人印象特別深刻,她說:“在社交網路中,大部分的訴求都是透過二級人脈實現的。”
這呼應了知名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寫過的經典——《弱連線的力量》(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馬克認為有三種人脈元素:第一種是親朋好友熟人之間的強連線;第二種是社會上更廣泛但並不深入的弱連線關係,例如朋友的朋友、半熟人、鄰居、網路社群熟人;第三種則是各種強弱聯絡的匯聚地,即聯絡樞紐。這三種元素當中,“能幫助人們在工作和事業上、在資訊的擴散上起到決定作用,能夠高效地傳播的,其實是弱連線人脈”。
如果把這個人脈模型套用在“互相麻煩”的觀點上,就能對這個觀點有更深入的認識。
第一,越是成功的人,往往都努力建立並擁有海量“弱連線”,而不是在強連線上“涸澤而漁”。
親朋好友之間的互相求助,是一直以來就有的。透過“弱連線”彼此麻煩,則是倒退幾十年很難想象的事情,那時人們的社交面都很狹窄,託人辦事,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情”,而現在很多互助行為都發生在網路承載的弱連線世界裡。
媒體求素材,在作者群裡喊一聲“徵稿”就行了;我想找某某公司的朋友,在朋友圈裡發條尋人啟事即可。
這種舉手之勞的互相麻煩,其實多多益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