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當時,伊藤博文是宮內卿,還沒有組閣。相當於總理的是太政大臣,由公爵三條實美擔任。但是,真正的實權者是伊藤,這是人人皆知的。
廢除太政官制是在當年的十二月,同時組成了第一屆內閣。被任命為第一任總理大臣的,自然就是伊藤博文。
日本派出最高實權者伊藤博文,清廷也以最高實權者李鴻章相迎。談判在直隸總督所在地天津舉行。
駐中國的日本公使榎本武揚自然要擔當伊藤、西鄉兩代表的助手。這時期,日本國內的領導集團分為軟、硬兩派。伊藤博文、井上馨近於和平派,黑田清隆最為強硬,駐北京的榎本武揚也屬於強硬派。
輔佐清方首席代表李鴻章的是吳大瀓和續昌兩人。袁世凱在家悄悄地等待著“飛電”——他認為會委任他為談判委員,讓他參加會談的電報很快就能飛來。但是,李鴻章認為,在這個關鍵時刻,袁世凱不拋頭露面為好,因為日本方面的怨氣正集中在他一人身上。
駐日本的中國公使徐承祖在密電中也提到:“日廷擬請懲辦駐韓諸華將。”
這封電報報告了東京的政治空氣。日本代表團怒氣衝衝地來到中國,如果把指揮“諸華將”的袁世凱擺在談判桌上,只會是火上澆油。
袁世凱在項城等了又等,始終沒有“飛電”傳來。
“即使我不去,那批材料也肯定會派上用場。”他只好以此來自我安慰。
在天津的談判,自4月3日起,到16日止,進行了六次,總算達成協議,在18日舉行簽字儀式。這就是中日《天津條約》。內容只有三條:
一、在四個月內,兩國撤走駐朝軍隊。
二、兩國撤兵後,不派遣訓練朝鮮士兵之教官。勸告朝鮮國王委託兩國以外之外國教官。
三、將來如發生重大事件,兩國向朝鮮派兵時,應先互行文知照。
終於未觸及“甲申政變”的責任問題。清廷諸將,特別是袁世凱的處罰問題,被李鴻章頂回了。李鴻章手裡有袁世凱提供的大量材料,有吳大瀓的查辦報告,日本方面強調處罰和賠償,他就用“並無確證”予以駁斥。但是,又怕日本輿論界找麻煩,便口頭約定:“如有確證,將以清廷所訂之軍法懲處違犯者。”
中日《天津條約》簽訂後,果然日本輿論界大譁,說什麼“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的屈辱”,等等。
伊藤博文以《敕諭》警告國民不要採取過激手段。
激憤的不只是日本方面,從朝鮮撤兵,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