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李彝超,五代十國後唐時党項族的首領,為定難節度使李仁福次子,歷任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李仁福卒,三軍立李彝超為留後。後唐明宗李嗣源擔心定難軍勾結契丹,以李彝超為延州刺史、彰武軍節度使,而彰武軍節度使安從進為夏州定難軍留後,從而撤銷党項在定難軍的世襲割據。並派遣邠州藥彥稠以兵五萬送安從進到夏州,李彝超緊閉城門,拒不辦理交接。
党項族,古代北方民族,屬於西羌諸部之一,又稱党項羌。原居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後來生息繁衍,逐步向周圍擴充套件,相繼歸附隋、唐王朝。在唐王朝的支援下向西北方向遷徙,各部分散居於廣大的西北地區。唐朝初期党項部落主要分佈在:“東至松州,西接葉護,南雜春桑、迷桑等羌,北連吐谷渾,處山谷間,亙三千里”。在遼闊的草原上,党項羌按姓氏結成大小不同的部落,各自分立,不相統一,著名的部落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等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大。
“安史之亂”爆發後,党項族進行了大規模的遷徙活動,持續十年之久,主要是隴右道北部諸州的党項向東遷至關內道的慶、夏、鹽、靈等州;而原在慶、靈、夏等州的党項有的更向東遷銀、綏、延等州。還有部分黨項曾東渡黃河進入石州,党項經過大遷徙後,同當地漢族和內遷的其它少數民族如室韋、吐谷渾、吐蕃、回紇等族雜居共處,交往密切,使党項原來氏族與部落內保持的血緣紐帶鬆弛,逐漸形成以地緣為紐帶的部落集團。如在綏、延二州地區的,形成了以党項野利部為主的六府部;党項拓跋部地在慶州隴山之東的稱東山部,以夏州為中心的稱平夏部,居鄜、延二州之北山地區的稱南山部。
党項平夏部首領有州刺史拓跋思恭,協助唐王朝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被唐朝升任為夏州定難軍節度使,統轄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拓跋思恭又進爵夏國公,復賜李姓,夏州地區的党項拓跋氏成為名副其實、稱雄一方的唐朝藩鎮。
後唐明宗李嗣源企圖用調防的辦法兼併夏州,受到党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被迫妥協,夏州党項的政治威望日益提高,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李彝超之前,定難節度使已經歷任了拓跋思柬,拓跋思恭,李彝昌和李仁福四名党項平夏部首領。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改為其子。
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定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去世,三軍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