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h2>1、矛盾的人</h2>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張九齡被罷相不久後,李林甫就被李隆基任命為中書令,成為了朝廷中名副其實的首席宰相。從一刻起一直到天寶十一年(752年)他去世為止,李林甫的首席宰相之位無人能夠撼動,其中的原因不僅僅像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李林甫專權的確是事實,但能在宰相位置上屹立十幾年而不倒,甚至越來越受到的皇帝的信任,絕不是隻靠消滅幾個政敵,鞏固自己的權勢就能輕易做到的。
一個將“弄璋之喜”說成“弄獐之喜”的不學無術的文盲,居然可以執掌集賢院,帶領當時帝國的高階文士為《大唐六典》進行和補註,這本身就說明李林甫是個複雜的人、矛盾的人,對於整個大唐帝國而言,他固然有很多卑劣的表現,但同樣也有許多貢獻。
在後邊詳細介紹他諸多卑劣的表現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李林甫對大唐帝國的貢獻。
《舊唐書@李林甫傳》記載說他”每事過慎,條理眾務,增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恆度”。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也說李林甫“百官遷除,各有常度”。從兩條史料記載來看,李林甫遠比之前的張說、張九齡等文人出身的宰相,具有更加實用的治國才能。事實上,李林甫在當上首席宰相後,在財政、軍事、政治制度等一系列領域,協助李隆基制定和推行了很多有利於帝國發展的政策,由於篇幅所限,我們僅舉財政方面的例子來說明李林甫做的事情。
李林甫在財政發麵做出的貢獻大致有三點。
第一、簡化度支旨符。
唐初以來,帝國每年的租稅雜役均由戶部下屬的度支司制定當年的徵稅辦法,皇帝批准後,發到州縣及諸司,然後進一步貫徹落實。每年僅是下發政策檔案,就需要將近50萬張紙,而且各地政策輕重不等,又沒有定額,所以很多地方官從中弄虛作假,藉機斂財。
李林甫成為首席宰相後,敏銳的發現了這個問題,在和派往各地的採訪使以及各州的朝集使商議後,他決定取消一些不利與民、非當地所出的專案,其中就包括將各州每年應支出物的明細統一修改為長行旨條5卷,這樣尚書省有關部門每年只需要根據這5卷旨條的規定頒行,各州只需要一兩紙即可,大大簡化了行政手續。
第二、將地稅、戶稅新的徵收辦法立法。
地稅、戶稅在唐初即開始徵收。地稅本是作為填補義倉之用,每畝最初繳納兩升,後來改為按戶徵收,但即使是上上戶也只收五石,戶稅主要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