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能夠超越?為什麼人類最精彩的思想創造,集中完成在二千五百年前?對此,你們怎麼看?
萬小龍:雅斯貝爾斯探討“軸心時代”的時候,還有一個輔助的命題,那就是古印度、古希臘、中國古文明都是獨立發生發展出來的,彼此之間沒有相互交流和影響。這讓我覺得更加奇妙。對於這種奇蹟,我比較傾向於認為這是歷史的偶然,我不相信歷史有那麼多的必然性和規律性在那裡面。在解釋歷史的時候,有時候接受一點偶然性也許意味著更客觀的分析視角。這是我對第一個問題的看法。關於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後人沒有辦法超越前輩的創造,一直在追尋先人的腳步?我覺得,原因跟先人創造的學問的性質本身有關。他們思考更多的是哲學、藝術、宗教,而不是科學。科學的發現可以因為工具的進步而不斷被超越被改寫,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入不斷擴充,展現了一部不斷進步的科學史。而哲學、藝術、宗教卻屬於另一個範疇,和人類工具的進步、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後人未必能超越前輩。
王安安:而且我覺得這個東西就像工藝和藝術之間的區別一樣:藝術是可以具有不可超越的、永不磨滅的魅力和力量,而工藝卻絕無可能佔領永恆的制高點。因為藝術是偶然性的、創造性的,而工藝是可傳承的、不斷進步的。我覺得科學和哲學的關係就可以類比為工藝和藝術的關係。
餘秋雨:你們兩位的意見我可能不贊成。千萬不要把軸心時代和以後時代的差別,看成是不同學科之間的差別。固然,哲學、藝術、宗教,在軸心時代已獲得驚人發展,以後的發展是軸心時代建立的精神基礎的衍生。科學其實也是如此,雖然看起來成熟於近代和現代,但我們仍然可以發現,現代物理學的許多規則,與《周易》為代表東方神秘主義暗合。總之,軸心時代與其他時代的關係,是上下垂直型的,而不是橫向分割型的。
諸叢瑜:我認為這種不可超越性的根源在於我們的前人做了一些框架的東西,劃分了構架,我們不得不在這個框架、這個天地當中去做事情。哲學、藝術、宗教,則沒有可重複的實驗可以檢驗其對錯的,不像科學那樣,今後更接近事實、更理性的理論,可以有力、徹底地否定前人。
金子:我傾向於一種神秘主義的理解。可能在冥冥之中,到了這樣一個時間段,空間上遙不可及的幾個地方的人都走到了人類的童年時代,同時開始思考一些最基本的問題,開始擺脫矇昧,駕馭尚未成熟的理性驅馳於廣袤無邊的思維宇宙。我懷念那個人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