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餘秋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值得記憶的亮點很多,幾乎每一項人文學科都能在那裡找到自己的開拓性巨匠。我們的討論就從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個人物——曹操開始。不同的是,平日我們知道的是軍事上、政治上、權謀上的曹操,而現在我們要探討的,是文學上的曹操。
我特地請他出場,是想說明,即使在一個著名的政治人物身上,他身上的文化素質也可以拿出來單獨討論的。但很多文人犯了一個通病,總把一個人的政治、軍事行為看作第一生命。代代都在講述曹操的政治權謀,那實在就不上文化話語,儘管這些講述常常打著“文化”的旗號。
我想改換一下慣常的思維,做一個遊戲:我們如果撇開政治地圖和軍事地圖,拿出文化地圖來看,三國的對壘將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情勢。
三國當中,孫吳政權在文化意義上一定是最弱的。它有一些年輕的將領,像周瑜,在做赤壁之戰總指揮的時候才三十出頭,陸遜在打敗劉備軍隊的時候也只有三十幾歲。這些年輕的軍官在吳國左右著上層社會的思維,他們追求的是英姿颯爽、指揮若定的形象,他們看不起吟詩作文的書生氣。這種集體人格影響了東吳的文化格局。當時的東吳在農桑方面發展得很好,航海業也不錯,首航臺灣就是在那時候由東吳人完成的。但是這都不能直接連通到文化。三國時代的東吳,沒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值得我們今天討論。
王安安:當時大家都在爭著在馬背上當老大嘛,年輕軍閥只關心沙場權謀,認為那才是男子漢的事業,那比較正常。
餘秋雨:照理西邊的巴蜀也應該是差不多的情形,沒料到與諸葛亮相關的兩篇文章,改變了整個局面。一篇是《隆中對》,即他對東漢末年軍事格局的宏觀分析,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以《隆中對》之名廣為流傳。這雖不是他親自寫的散文,而是用講話的方式給劉備所作的形勢分析,但還是有一種浩浩蕩蕩的快感和美感。你們如果在讀熟之後大聲朗誦一遍,就能感覺到。
此外,諸葛亮又親自寫下一篇《出師表》,藝術價值要比《隆中對》高多了。這篇文章的美不在於文辭,而在於它的情境。諸葛亮跟隨劉備,是他二十六歲時候的事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四十六歲,整整二十年。這時他要領兵出征,又覺得兇吉難卜,能不能活著回來還不知道,所以要給年幼的小皇帝寫一封信,告訴他該怎麼做。為了增加說話的感染力,要說說自己和他父親的交往關係,這一說,他自己感動了,也把一代代讀者感動了。杜甫說“長使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