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伍子胥之死,是在“艾陵之戰”之前,還是之後,已經說不清了。
確切的情況是,“艾陵之戰”之前,夫差曾派伍子胥前去齊國出差,出差的目的未必是如某些古書所說的,去下戰書,但至少負有打探虛實的任務。伍子胥的思路,為鞏固吳國霸業著想,首先應徹底消滅越國,解除後顧之憂,進而圖霸中原。而夫差因為成功得非常風順,看不起越國人,對越國估計得太低,而一心火熱要攻打東方大齊,收取無意義的虛名。伍子胥堅信,吳王釋放勾踐,縱虎歸山,是豢養了自己的掘墓人。吳國必定亡在越國手裡。於是他把自己的兒子,隨同出差,帶到了齊國,留在了齊國大夫鮑牧的家裡,算是戰前轉移固定資產,託付給鮑牧照顧。
這件事情,成為伍子胥致死的直接原因。伯嚭趁機陷害伍子胥裡通外國,說:“伍子胥為人剛暴,少恩,猜忌,滿腹牢騷,專愛唱反調。上次大王您伐齊,他就深以為不可,但是您打得很順利,他恥於自己的預言落空,就心生怨望。現在您正式要大舉伐齊(指“艾陵之戰”),他犯顏強諫,阻攔用事,就是希望您打輸了他才快意。您最終決定出徵,他託病不行,並且把兒子託付到仇敵齊國。此人不得志於國內,就想倚托於諸侯,自以為是先世老臣,就心懷怨望,希望大王您早做處理。”
伯嚭的話,頗能自圓其說,夫差遂賜劍給伍子胥,伍子胥自殺。可是說夫差不是沒給伍子胥機會,對於伍子胥的犯顏強諫,他是一忍再忍,伯嚭的讒言固然起到混淆黑白、推波助瀾的作用,直接導致伍子胥之死,但據夫差在其它古書中“承認”:寡人亦恨伍子胥。一般上一朝的老臣,都會在下一代君主眼裡變得討厭,這大約也是一種代溝吧。伍子胥雖然一再強調滅越的重要意義,但說服力不強,也就是說,姑息越國,把它當作附庸對待而不加以除滅,未必就將招致什麼災禍。綜觀春秋歷史,附庸是一種最常見的國際關係,沒有什麼錯。楚國一直把陳、蔡作為附庸,時而滅掉它,時而又使其復國,都沒有造成什麼好與不好。倒是楚靈王滅掉陳蔡,反倒身受其咎,在陳蔡“獨立戰爭”中被逼殺。
其實,吳國的問題在於,不論南服越人,還是北上伐齊,戰爭之餘,一定要注意安撫人民和發展經濟,否則國力耗損,元氣大傷,最終將無力支援戰爭,甚至無力保家衛國。如果吳國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即便先饒了勾踐,勾踐若再叛,伐滅之可也;沒有經濟實力,即使先開始殺了勾踐,滅掉越國,也難免越國在未來的復國運動中快速“吞吳”。
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