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第174章 雍正 最怕人亡政息也 (第2/5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樣。

“咱就知道異人不能治中華!”

“父皇,這不是接來還有這個雍正皇帝治國嘛!剛才天幕可是講人家和我大明的張先生並列做大改革家呢!”

【此外,康熙晚年的清朝政治風氣遠不如康熙元年到康熙四十年之間,康熙四十年之後的清政府貪官汙吏橫行,這一點是歷史學界公認的問題。

正是這樣的財政措施和政治環境,造成了康熙晚年國庫的空虛,山東和山西州縣稅收的虧空都超過了60萬兩,而南方諸省的治下各縣,也大都虧空4000到10000兩不等的稅收,可以說火耗問題是清朝一直以來的官場陋習。

雍正皇帝上位之後,馬上就推行了“耗羨歸公”的措施,並且提出了“養廉銀”的政策。所謂的“耗羨歸公”和“養廉銀”,實際上就是將各個省份私自攤派的“火耗”改為法定正稅,這部分稅收的數量由清政府根據各州縣的情況統一規定。

就好比原先的“火耗”是地方官員根據當地慣例徵收的,這部分的收入與國家財政沒有關係,但雍正皇帝規定從此以後這部分的銀兩歸國庫所有,也就是所謂的“歸公”了。

那麼,在銀錠鑄造和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由誰來承擔呢?原先是州縣官員透過額外徵稅自我承擔的,現在變成了清政府統一從“歸公”的

銀兩中撥款,這部分的錢減掉實際損耗的銀兩就是結餘,這部分的結餘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養廉銀”了。

“耗羨歸公”透過官方統一調控的手段,有效地制止了地方官員以攤派為名私自徵稅,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同時也避免了地方官員徵稅不力的藉口。

而“養廉銀”與“公費銀”以合法的方式增加了官員的薪俸,同時也解決了地方工程款的問題。

雍正皇帝提出的“耗羨歸公”和“養廉銀”,是清朝初期一次偉大的財政改革,它實現了民生、吏治與國家稅收三者之間的共贏。

但非常可惜的是,雍正皇帝的苦心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耗羨歸公”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明顯捉襟見肘,比如黃河某一段決堤需要地方上自我修復,地方官員很難拿出這筆錢的,再比如西北地區因戰爭所需的軍費,也很難用一刀切的“公費銀”解決。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官員們的升遷以及地方上的政績,往往需要透過一些“關節”來打通。比如縣官想要得到上級的提拔,那麼他必定要孝敬一番,那麼這筆錢從哪裡出呢?

按照以往的慣例,他可以從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開局被女土匪看中我佔山為王徐長風孟小楠 李臻邵煦雪加入漠北後,我建立帝國最新免費閱讀 陸晨顧清瑩 快穿小惡婦 帝國贅婿 逆天改命,凡人成仙記 大秦護國太子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