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譯本序 (第2/3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字米哈伊爾(Mихаил)的第一個字母。據稱,瑪格麗特這個人物就是以作家的妻子為原型的。

小說直到一九六六年才在蘇聯國內首次刊印,當時附有西蒙諾夫所作序言,內稱:布林加科夫“是諷刺作家、幻想作家及善於作準確嚴格之心理分析的現實主義作家”,彼拉多的故事是“魔幻小說中的心理小說”。這一評價強調了布氏小說在創作手法上的多樣性。《大師和瑪格麗特》一書的現實主義風格是多元的和多維的。它既是謝德林式的,果戈理式的,也是幾十年後才濫觴於拉丁美洲的所謂魔幻現實主義式的。有論者將布林加科夫與象徵主義作家安德烈·別雷相比,認為《大師和瑪格麗特》所蘊涵的多重隱喻性乃是別雷小說的詩學傳統的延續。別雷以個性化的話語表現聖經神話,並把基督作為重要的隱喻意象。同樣如此,布氏在小說中把猶大出賣耶穌後上吊自殺的《聖經》記載演繹為猶大貪財好色,賣主後被彼拉多精心策劃,月夜派殺手刺死在橄欖山上。再如撒旦的故事:據《舊約·約伯記》,撒旦曾一度作為上帝的使者到人間巡查罪惡,而在小說中,撒旦何止是上帝的差人,他簡直變成了上帝本人。這位扭曲版的上帝倒很能揭露虛偽,懲惡揚善。在他的魔法下,那些假公僕、假君子、假洋鬼子一個個顯出了原形。作者在撒旦那裡營造的伊甸園式的赤裸,幾乎成為“赤裸裸的真理”的暗示。當大師的手稿完璧歸來,瑪格麗特竟情不自禁地對沃蘭德喊出了:“您是萬能的!”(萬能的上帝!)這種個性化演繹恰好符合了象徵主義的一條美學主張:追求矛盾的並立、“兩極的倒置”,甚至宣揚“魔鬼主義”的惡之花——將魔鬼和上帝一併作為謳歌的物件。

至於基督——他從來就是俄羅斯文學中的隱喻意象。在布氏經歷的白銀時代,基督的隱喻更趨於個性化和自由化,常常被隨意賦予各種哲理的或象徵的意義。與象徵派的神秘主義不同的是,現實主義文學中的基督始終具有明顯的此岸性和人本意義。基督是“全世界理想中的普通人”。(岡察洛夫)“他的臉就像大家的臉,衣服就像大家的衣服。”(屠格涅夫)布林加科夫筆下的基督已不再是沉默的意象,而是一位對話天才和心靈導師,在他的感化下,最封閉的心靈也會豁然敞開。文化史研究表明:十九世紀以降,從萊蒙托夫、果戈理……直到布林加科夫,強調基督此岸性的人本思想,猶如一條紅線貫穿在俄羅斯文化人道主義化的程序中,並在兩個世紀裡影響著這個民族道德基礎的形成。(A·達維多夫:《文化人道主義·俄羅斯的耶穌》,載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在橫濱養恐龍 上山十幾年,下山即無敵 閒山靜水小村生活 炮灰男配他只愛祖國[快穿] 滾蛋吧這該死的錢/偏愛 [陸小鳳]初發芙蓉 嗜血女特工:異能太子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