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永和村之前並不叫永和村。
80年代,隔壁“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窮到“婆媳共穿一條褲”,村民們住的房子都是“掛”在半山腰上的,木頭結構茅草頂,四面漏風,後面就是百米高的懸崖。
永和村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典型的“偏、窮、難、弱”赤貧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才兩三百元,村集體負債四五十萬,大家吃的是地瓜米,幾個月聞不上肉香。
好在,90年代鄉黨委勸回了在外經商的經濟能人王兵,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職。
王兵書記掏出做生意積攢的十萬元無償借給村裡做週轉資金,帶領村幹部三年不領鄉村兩級補貼,恁是探索出了農村基層黨建的“五心”工作法,盤活集體資產,引導村民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讓老婆做義務炊事員,為民工辦伙食,自己則和村幹部一起到發達的鄰省跑業務,住破舊小旅社,為省兩塊錢車費,徒手提沉重的裝置走幾公里路,疲勞過度導致腰椎摔傷,差點癱瘓……
就這麼幹群擰成一股繩,埋頭苦幹數年,終於還清了村集體債務。
又抓住閩省實施“造福工程”的機遇,將散落各處山頭、不通水、不通電的二十幾個自然村,實施整村搬遷工程,搬到了山下的中心村,配套了水、電、路、通訊、數字電視等基礎設施,使村民像城裡人一樣有了自己的“居住小區”。
為了寓意畲漢兩族同胞永遠和睦相處,共建家園,王兵書記給小區取了個吉祥如意的名字:永和小區。
村莊也自此有了新名字:永和村。
此後,王兵書記抓住瀋海高速公路福寧段建設,為村裡引進企業提供公路建設碎石,創收20多萬元,完成村集體經濟的第一次原始積累;
建設了閩東第一家村級工業園區——永和工業小區,村集體透過土地或資金入股,每年分紅收入達150萬元以上;
又為溫福鐵路提供砂石等材料,為村財每年增加45萬元。
完美抓住了這三次發展機遇後,永和村有了個新名稱:明星村。
永和村人的頭上也有了閃耀的星光。
但梅骨的眼前卻是黑暗一片。
梅骨正被陸景升鎖在陽臺上,陽臺上沒有燈光,夜晚的天空也沒有星月,梅骨只能感受到半夜的瑟瑟秋風,吹在身上,陣陣的寒。
白天的時候,市教師進修學校小研室主任蕭鼎翔一行,在鄉中心小學校領導陪同下,蒞臨永和村小學,指導工作。
梅骨是永和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