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血流也成了悲劇英雄。這是從古希臘悲劇中就可以看到的形象,黑格爾說,他們的悲劇的不可避免,正是一種他們自己不知道的必然性在起作用。中國君子不是這樣,他們不欣賞這種悲劇性,而是要在大悲劇產生前瞭解必然性。在中國君子看來,這種必然性,也就是天人談判的一種中庸合約。孔子因為在五十歲時就知道了這個道理,因此對後來的行程就不覺得苦了,因為一切磨難都是“邊界觸控”,都是在實踐天命。
請不要把孔子的這種行為方式看成消極。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特別成熟又特別勇敢的文明態度。探索天命本身就是一種勇敢,比那種不管天命的自我犧牲更勇敢。請注意,探索天命並不是貪圖自身安全,恰恰相反,孔子常常尋找一種有價值的不安全,尋找自己“可為”和“不可為”的紅線,並且進一步尋找如何在“不可為”當中尋找“可為”的可能性。
周雙雙:我覺得剛剛餘老師提到的中國君子和西方英雄的對比很有啟發。西方的英雄形象,往往在一個非常大的悲壯事件當中,明知道前方是毀滅,但是為了尊嚴和榮譽,他們堅持到生命最後一滴血的流盡。而孔子這種行為,不是在一個轟轟烈烈的事件當中了,也不追求過於響亮的榮耀,而在一個綿延的堅持當中一步步尋找,這同樣也是一種英雄的行為。
餘秋雨:孔子在遇到麻煩的時候,並不是一頭撞向危險,而是想到自己的使命。在匡地被圍五天五夜,有學生問他:我們難道就這麼完了嗎?孔子說:周文王已經沒了,文明的重擔顯而易見落到了我們的肩上。如果先王和上天不想延續文明和道德,那就不可能讓我們學那麼多東西。既然讓我們學了,就是暗示我們有延續的希望。只要這個文明要延續,現在包圍著我們的那些人就不能對我們怎樣,因為這是先王的意志,也是上天的意志。
後來在孔子離開陳國到蔡國去的路上,不小心進入了戰場,出不去了,被圍困在裡面,七天都沒有吃東西,餓壞了。但是他還在唱歌,還在彈琴。當時也有過一段令人難忘的談話。
孔子說:我們不是犀牛,我們不是老虎,為什麼永遠在曠野裡流浪?——這段話好像在抱怨,也好像在啟發學生回答這個問題。
子路說:是不是我們仁德不夠,別人不信任我們?或者是我們的智慧不夠,別人無法按照我們的方案來實行?孔子回答說:如果天下的仁德都能獲得人們信任的話,怎麼可能有伯夷和叔齊的悲劇呢?如果天下的智慧都能被人接受的話,怎麼可能有比干的災難?他告訴子路和其他學生,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