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當李隆基將諸多皇子像過電影一樣在腦海中不斷篩選時,他忽然發現二皇子忠王李璵是個不錯的人選。
順便說一句,此時的忠王李璵就是三十多年前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激烈角逐時,那個險些被扼殺於母腹之中的胎兒,即後來唐朝第八代皇帝唐肅宗李亨!
史書記載李璵是個具有仁愛之心,文化素質頗高的人,善於寫文章,年齡不大的時候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算是神童之類的人物。
李隆基之所以認為李璵是個合適的人選,除了排行佔據優勢、自身素質過硬之外,還因為李璵是所有皇子中最有建樹的人。
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璵領命朔方節度使、單于都護,開元十八年(730年)受命河北道行軍元帥,遙統十萬大軍擊退奚、契丹聯軍的進犯,雖然這次戰役李璵只是名譽指揮官,並沒有實際指揮作戰,但畢竟親身在北部邊境體驗了戰爭的殘酷,僅這一點就比那些身居內宮的其他皇子多了一份歷練。
作為李隆基的次子,在哥哥琰王李琮因為個人形象問題被淘汰出儲君人選後,李璵並沒因為個人排行的優勢而產生什麼非分之想,而且因為性格溫和,也沒有因為弟弟李瑛當上太子而產生嫉妒之心,這麼多年來他始終恪守一個皇子的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而且努力完成父皇李隆基交辦的每一件事。
這一切,其實李隆基全都看在眼裡。
如果拋開其他因素,李璵的確是個合適的人選,個人素質過硬,又經歷過戰場硝煙的洗禮,在李隆基的三十個兒子中還真找不出這樣的人來。
但歷朝歷代立儲這件事,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血脈延續,就連尋常百姓家分遺產還得考慮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和是否公平等諸多問題,更何況是決定國家未來命運的儲君之立,所以說李隆基不考慮其他因素是不可能的。
現在在李隆基看來,諸多因素中最讓他感到掣肘的就是李林甫的態度。
大唐帝國自建國以來,在立儲這件事情上,宰相們都是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從長孫無忌到張九齡,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宰相們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儲君廢立的走向,而皇帝雖然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實話實說立儲這個問題是沒法搞一言堂的。
只因為一個原因,那就是無論立誰為儲君,自己在撒手人寰之後,未來的皇帝必須要和大臣們同心協力的幹事,如果大臣們不支援新皇帝,那麼新皇帝將會陷入孤立的境地,所以每個皇帝在立儲這個問題上,是必須要考慮大臣們意見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