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從張九齡和李林甫同時進入宰相班子那一刻起,就決定了這對宰相同樣要延續先前杜暹和李元紘、蕭嵩和韓休的掐架局面,唯一不同的是,由於開元年間諸多矛盾的日益顯露,以及李隆基的內心變化,使得這對宰相的鬥爭逐漸衍生出各種影響大唐歷史走向的事件。
坦白的講,張九齡和李林甫的矛盾從沒進入宰相班子以前就已經形成了,張九齡是張說的人,而李林甫先前跟隨宇文融一起彈劾過張說,兩個本不屬於同一派系,甚至是斗的你死我活的派系,各自的接班人現在居然成為必須合作的宰相,不知道李隆基在重新整合宰相班子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事實上,由於張九齡才學出眾、自負清高,內心深處根本瞧不起斗大個字一個不識的李林甫,李隆基在任命李林甫做宰相前,曾經徵求過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認為宰相關係到國家安危,而李林甫自身沒有文化、不學無術,如果當了宰相恐怕國家會有憂患。
在我看來,張九齡對李林甫的評價有些偏頗,才學不高這的確是事實,但不學無術則是冤枉了李林甫,其實李林甫所學的那些東西,透過後來的事實證明,遠比張九齡要實用的多。
李隆基之所以沒有聽從張九齡的建議,其實也是看重了李林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剛剛進入宰相班子的時候,張九齡在李隆基心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崇拜,李隆基曾經評價張九齡說:“其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終身師之,不得其一二,詞人真文場之元帥也。”
而且張九齡每次上朝時,都會表現出精神百倍的樣子,李隆基經常說每次見到張九齡都會感覺精神頓生。可以說張九齡的個人氣質當時對整個朝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照此下去,張九齡將永遠是當時的首席宰相;如果照此下去沒文化的李林甫將永遠被張九齡的光輝所掩蓋。
然而這個世界很多事情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定數,當李林甫決定暫時隱忍的時候,朝廷的政治走向出現了利於他的轉機,這一切都來源於張九齡的自負與清高。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在邊境打敗契丹人,並將其國王屈烈和大將可突幹斬首,將人頭送往李隆基身在的東都洛陽報捷。
李隆基得到訊息後,決定任命張守珪為宰相,張九齡立即表示反對。
“宰相是代天子治事,不是用來賞賜功臣的,希望陛下能明白其中的利害。”張九齡當人所有朝臣開口說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