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到關外的重要道路之一。
大同官員,不應該,也沒有理由,不知道晉商在幹什麼。
可是。
大同鎮官員從未上報晉商之事,也從未抓捕晉商販賣鹽、鐵等禁物給韃靼的罪證。
那麼只有一個可能,大同鎮的官員,都被晉商腐蝕了。
成為晉商堂而皇之出關行商的庇護傘。
這包括大同鎮總兵!
“大同鎮官吏共多少人?”
“回陛下,官二百七十六人,吏九百八十七人!”
“國朝候補官吏有多少人?”
“回陛下,待補進士一千二百餘人,聽選舉人一萬八千餘人。”
劉傑不假思索道。
朝廷。
是一個蘿蔔一個坑。
國朝會試,每三年進行一次,偶有恩科,每次取士兩百到三百人。
這裡面,一甲進士,和少部分二甲,三甲進士能入翰林院,約五十人。
另有五十人,能入六部為任。
基本上,每次科舉取士,僅有百人能有官做。
其餘的一兩百人,要等地方衙門有空缺時,再行補錄。
但是。
國朝之中,並非只有進士才能做官,舉人也是可以做官的。
即,聽選官。
就以洪武年間為例,太祖皇帝從北元手上,奪回漢家江山,那時的漢人,已經快把漢家文化禮儀丟的乾淨。
別說進士,就是讀書人都很少,在洪武四年,太祖皇帝設科取士,太祖皇帝除了對金榜題名的進士們委以了重任,所有來京趕考,卻沒有透過會試的舉人,大都賦予了各行省官吏之職。
而這些舉人,就是聽選官。
在國朝缺官少員時,科舉又來不及,聽選官,就顯得十分關鍵。
洪武年間,永樂年間,國朝的聽選官,發揮了重大作用。
在仁宣之治後,國朝日漸穩定,科舉不斷,朝廷官位,都不夠進士們分的,更別說聽選的舉人。
於是,這項聽選官吏,慢慢少了起來。
可也不是沒有。
劉傑本人,正是聽選官的代表。
以舉人之身,聽選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位列九卿,不說古往今來第一人,也是本朝第一人。
一旦大批動用聽選官,就代表國朝官吏,在短時間大量削減,以致科舉無法及時補官。
陛下此時問及,是在說?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