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南京是古都,但這地名卻很新。
春秋時,這裡屬於吳國,戰國時則屬於楚國。
公元前四世紀,楚威王在此設金陵邑。當時還只是座小城。從風水上看,這裡有王氣,因此有了“龍灣埋金”的故事。所謂王氣,就是說有可能會出現帝王。楚王在湖北王城郢,說東邊有王氣,就是說那裡可能會出現另外的王——即造反的人。於是楚王根據術士建議,用古法埋金,穩住王氣,以免它出來搗亂。埋有金子的陵,就是“金陵”。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憎惡這塊有王氣的土地,擔心只埋下金子作用不大,據說,他鑿山引水,開闢了一條溪流,等於把金陵切為兩半,於是地名就改為秣陵。到三國時代,吳王孫權在此定都,改名建業。他很有點氣概,要在此建統一天下之大業。
其後晉將建業改為建康。唐以後稱江寧。明太祖定都此地,稱“應天府”。明成祖永樂帝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應天府改為南京。清也以北京為都,滿人和南京沒有“親緣”關係,因此此地又恢復了唐以後的名稱——江寧。但人們已叫慣了南京,這名字便作為通稱仍沿用了下來。
鴉片戰爭時簽訂的和約一般被稱作“南京條約”,但在清朝的文獻中,則寫作“江寧條約”。六朝時代的南京,據說周圍圍繞著十公里長的城牆。秦始皇開山時引進的水,則被稱作秦淮河,原在城外,現已在城內。夾河兩岸,青樓林立,秦淮已成花街柳巷的代稱。明洪武帝把這裡當國都來營造,此地遂成為一座巨大的城市,僅內城城牆就約有五十公里長,外城城牆綿延達九十多公里,山河盡在城內,城牆高度因地而異,最高處有二十米,十分威嚴。
南京城山河交錯,與在平地上造起的北京、長安不同,城內十分不規則。傳統看法,一般將南面中央的門當作正門,也即聚寶門。但是,明代宮殿和政府機關所在地不是在城正北,而是大大地偏向城東,其出入口叫正陽門,顧名思義,正陽門成了南京城的正門。不過,清代南京已不是國都,聚寶門也可看作正門。雨花臺正對著聚寶門。清朝被推翻後,聚寶門改名“中華門”,正陽門改稱“光華門”。
太平軍將大炮抬到報恩寺塔上,向城裡開炮,清軍也用炮回擊。太陽落山後太平軍撤退。太平軍意在消耗清軍炮彈,在江上作戰,利用裝泥土的船,在雨花臺則用佛像。
聚寶門外可說是寺院區,除報恩寺外,還有碧峰寺、能仁寺、天界寺、西天寺、智德寺等許多寺院。有的寺院也像報恩寺那樣,和尚帶著主要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