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第176章 來看看歷朝的稅率 (第2/3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納絹代役)。

租庸調製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前提的,均田制規定每個成丁的農民都受田一百畝,因此國家徵收租庸調時只問丁身,不問財產。(以上按人丁為主,以下以田畝為主)

均田制後遭破壞,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採納宰相楊炎的建議,始改行兩稅法。

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總稅額,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數額,向當地人民徵收。

兩稅法變租庸調以人丁為徵收賦稅標準的原則為以財產、主要是土地為徵收標準的原則,合併為戶稅和地稅。(徵稅時間逐漸固定)

宋仍沿襲唐兩稅法,王安石實行方田均稅清丈土地,符合公平稅負原則。

兩稅稅率以每畝1鬥為基準,約為十五稅一。

大唐有多興盛我們是知道的,大宋有多富裕我們也是知道的,但唐宋時期的稅率卻不到百分之七,相較於漢朝更低。

宋朝之後的蒙古人建立元朝田賦法的不統一,北方仿行唐租庸調法,江南仿唐兩稅法。但總體來說,稅率依然保持在不足百分之七左右,算是承接唐宋。

明代的稅賦是歷史上最低的,大約四十稅一~三十稅一。

明代初行兩稅法,自張居正改革後實行新政,進行了我國古代賦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但沒能徹底實行,主要原因還是張居正死後新政崩斷了。

而明朝的稅率保持在不足百分之四。

清初則繼承明制,繼續實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但丁銀和田賦仍是兩個稅目。

雍正皇帝即位後,大力推行雍正新政,實行“攤丁入畝”。

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徵收丁稅的固定丁稅總額,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第二步實行地丁合一,將丁銀攤入田畝,徵收統一的地丁銀。

“攤丁入畝”的實行完成了賦役合併,取消了徵稅的雙重標準。

人頭稅基本廢除。

但清朝的總體稅率和唐宋期間一樣,在百分之七左右。

我們話歸原題,繼續來說推動明朝改革的原因之財政。

明中期後,政府的財政危機逐漸加重。

洪武年間,夏秋二稅米2473萬石,麥471萬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賦役不均,人口流移,地方買囑書吏,隱匿賦稅,政府每年公徵米2216萬石,麥462萬餘石。

嘉靖後,稅收更降到米1822萬餘石,麥462萬餘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開局被女土匪看中我佔山為王徐長風孟小楠 李臻邵煦雪加入漠北後,我建立帝國最新免費閱讀 陸晨顧清瑩 快穿小惡婦 帝國贅婿 逆天改命,凡人成仙記 大秦護國太子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