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h3>1. 從整頓入手</h3>
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1850年3月9日),道光皇帝第四子、時年十九歲的愛新覺羅奕正式即位,以明年為咸豐元年,大清帝國的第七代君王咸豐皇帝,就這樣在老皇帝的喪禮之後,和平過渡,登上了政治舞臺的最前沿。
像他的父親道光皇帝一樣,咸豐皇帝在即位之初也想做個有道明君,他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頒詔求言集思廣益。當時許多朝臣應詔陳言,紛紛上書直諫流弊。
咸豐皇帝十分明白,老爸在位時,對於採納諫言做得並不到位,甚至達到過十餘年間沒有一個人敢於上書直諫的程度。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在於道光皇帝不能任人唯賢,只信任穆彰阿等幾個有限的大臣。咸豐皇帝正是針對這種弊端,開始著手進行解決,當時很多朝臣看到新皇帝能夠廣開言路,認為終於找到了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於是紛紛在咸豐皇帝面前表現自己,而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當屬曾國藩。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咸豐皇帝下達求言令後,曾國藩積極響應,集中論證“今日急務,首在用人”的道理,呼籲咸豐皇帝要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曾國藩在奏疏中指出:
今日所當講求者,唯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揚之,端賴我皇上之妙用。大抵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廢一……
曾國藩認為中央的官員們普遍存在畏首畏尾和陷入瑣碎事情兩個弊端,而地方官員則存在敷衍和自滿的弊端,兩種官員的通病則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為此曾國藩提出了“轉移之道”,改變官場的通病,讓官員們成為有用之才。
曾國藩倡導在官員中間營造學習與研究的氛圍,建議咸豐皇帝要像當年的康熙皇帝一樣,勤於學問,促使儒臣們逐日進講,寒暑不輟,並召見廷臣,輒與往復討論。曾國藩還認為,皇帝應該成為朝臣學習的榜樣,要時時督促各級官吏重視學習,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見無才者,則勖之以學,以痛懲模稜罷軟之習;見有才者,則愈勖之以學,以化其剛愎刻薄之偏。”總的來說,就是要透過學習,提高官員素質,打造一個學習化政府。而且曾國藩預言,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不出十年大清帝國的人才必大有起色。這就是曾國藩提出的“轉移之道”。
有了“轉移之道”這個總則,曾國藩還提出了培養人才的具體方法,他認為各級官吏要遵循保舉、超擢的方法,對自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