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能是一些高中狀元的人。但更多的是一些通緝犯,或者是一些罪大惡極要處決的人。這種方式,在近現代還依然存在。某個人要被處決的時候,都會把他的事蹟寫在佈告上,在他的名字上畫一個大紅叉。
(蘇東坡雕像)其二,知識分子的講述。古代讀書人不是很多。一般的老百姓,對讀書人的話,都會很相信。而讀書人,實際上就相當於是那時候的媒體記者,他們就擔負著傳播資訊的作用。比如蘇東坡當時寫詩很出名,而且他的詩名當時就已經名滿天下。那時候,只要他寫了一首詩,立刻天下人就知道了。比如他在嶺南寫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還有他寫的“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這樣的詩句,立刻就被讀書人到處傳抄,以至於京城的章惇也知道了。章惇當時心裡就想,到了嶺南這樣的瘴癘地了,你竟然還過得這樣逍遙快活,那怎麼行!於是,章惇把蘇東坡往更加遙遠的海南貶謫而去。除了這樣的詩文,被知識分子到處傳抄以外,一些讓一般知識分子興奮和羨慕的事情,比如某個讀書人高中進士,肯定會在知識分子中瘋狂傳播。前面我們說到的“一舉成名天下知”,顯然就是羨慕嫉妒的讀書人推波助瀾的結果。
(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其三,娛樂場所的傳唱。古代最正宗的文學是詩歌。但實際上,詩歌首先是從音樂中來的,中間一段時間脫離了音樂,但最後還是歸到音樂之中。《詩經》中的詩歌,都是來自於民間的歌詞。後來在唐朝的時候,詩歌獨立出來,寫詩成為讀書人最重要表達方式。但是,到了宋代的時候,詞出現。元代的時候,曲出現。這樣,詩歌又回到了音樂。實際上,回到音樂,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如果只是詩歌,可能只是在有限的知識分子之間交流,很難走進普通老百姓中。普通老百姓很難知道這個詩人。白居易倡導過“新樂府運動”,實際上就是要讓詩歌進入普通老百姓中,當然也是為了讓詩人在普通老百姓中更有名。但畢竟成效不是很大。而詩歌與音樂結合,透過古代各種各樣的娛樂場所傳唱,因此,詩歌傳唱的就更廣,詩人的名聲就更大。
(三國演義之三顧茅廬)其四,茶餘飯後的演繹。古代的人,要想更出名,其事蹟,必須要成為演義傳說,才能在民間廣為流傳。三國人物為什麼家喻戶曉?就是因為三國人物進入了演義故事之中,這種故事在茶餘飯後被多方講述,各種演繹,因而他們才非常出名。也許在這種演繹中,很多人物,已經與歷史上本來的面目不一樣。比如楊家將的故事,後世的講述,早就偏離了最初的情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