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1-200604044144910.jpg"/>
在緬甸山路中疾行穿插的日軍戰車部隊
十萬精銳,僅餘四萬,其損失之慘重,可謂空前絕後。
蔣介石得知訊息,震驚莫名。
中國國內的兵力本身就捉襟見肘,能夠抽出這十萬精銳,講穿了就是在拆東牆補西牆,如果把那損失的六萬放到國內戰場,拼光它幾個日軍師團總還是可能的吧。
這次輸不是輸在別的地方,恰恰是輸在戰略指揮上,所謂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最讓蔣介石感到寒心的,還是失敗時史迪威的表現,他怎麼能一個人丟下部屬擅自跑路呢?
假如史迪威是蔣介石手下的一名黃埔將官,也許現在等待他的就是死刑命令。過去,由於這個原因而被槍斃的不止一個兩個。
蔣介石就此完全推翻了對史迪威的原有印象,從軍事指揮到個人品質,同時被否定掉的還有對這位美國老外的信任。
那是一道看不見的傷口,而且幾乎再也沒有可以癒合的希望。
與中國人的評價相反,美國人卻覺得史迪威很是勇敢,因為老頭沒有上飛機,而是徒步去了印度,在印度又說了一句故作輕鬆的拉風語言:“我們剛剛捱了一頓好打。”
史迪威其時已年屆六十,能夠生龍活虎地走二十多天到印度,並且還能再俏皮一下,的確很了不起,可問題是他並不是驢友或單純計程車兵,而是一個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自身責任的前線指揮官!
事實是他如果坐飛機的話,三個小時可到印度,六個小時能到昆明,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仍然可以透過無線電指揮遠征軍發起反擊,哪怕是指定撤退路線。
二十多天,那麼多失去依靠的中國士兵在掙扎,然後絕望地死去。
做個假設,要是中國遠征軍裡面有美國大兵,史迪威能這麼輕鬆自若地自顧自離開軍隊嗎?
別說他,如果得不到上級命令,恐怕麥克阿瑟都不敢有如此做法。
對於史氏的“勇敢”,有人一語道破關節:他必須演出徒步走出緬甸的旅行,否則就只有回國等著下課的份。
史迪威與陳納德,都是美國人,怎麼差距如此之大呢?
陳納德曾經說出對這位同胞的個人印象:“史迪威瞧不起中國人,他以為自己是救世主。”
要說差別,大概這就是最大的差別。
陳納德當初以落魄之身來到中國,從幕後顧問幹起,既有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