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第六章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1/33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太平軍擊潰清軍的江南、江北大營,使得太平天國達到最鼎盛的時期。雖然北伐軍最終失敗,但西征軍卻取得了勝利。可以說1856年的上半年,是太平天國領導者自金田起義以來最為榮耀的時刻,他們的老對手向榮自縊身亡,讓洪秀全、楊秀清等人擊掌相慶。

然而當時誰也不會想到,向榮的死頗具象徵意味。當七月九日(8月9日)向榮將脖子伸進自己打好的死結時,太平天國都城天京的上空,就已經開始烏雲密佈,一場動亂即將發生。只不過遠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城的咸豐皇帝,此時已經無暇顧及“長毛們”的動向,因為十六年前為大清帝國帶來屈辱的英國人再次掀起波瀾。和上次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還帶來了法國人和美國人,甚至連俄國人也參與了進來。

<h3>1. 禍起修約</h3>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是“亞羅號事件”的發生,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大清帝國與洋人簽訂的各項條約,隨著時代的變化,至少從洋人們的角度來看,不再那麼適用。於是這些希望在中國繼續擴大市場的洋人,努力尋找擴大在華特權的機會和藉口,便有了想要修約的想法。

所謂“修約”,就是洋人們要求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中法《黃埔條約》以及中美《望廈條約》,希望擴大在中國的特權。不過既然是想重修約,那麼還是要從已經簽訂的條約入手,從中去尋找條約的不足之處,甚至是故意歪曲和使用外交訛詐手段。

修約的起點是從中美《望廈條約》開始,洋人們以條約的第一條內容作為“修約”的藉口,要求清政府加以修改。第一條在簽訂之初是這樣寫的:

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易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以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

當時英國人夥同法國人以“一體均沾”的“最惠國條款”為藉口,也要求修改中英《南京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而咸豐四年(1854)正好是南京條約簽訂十二週年。當時的英國駐華公使包令聯合法國駐華公使布林布隆,以及美國駐華公使麥蓮,前往廣州向統籌辦理外交事務、時任兩廣總督的欽差大臣葉名琛提出修約要求。

面對三國公使的聯合請求,葉名琛當然不敢怠慢,向咸豐皇帝詳細彙報了三國公使的來意和請求,希望皇帝陛下能夠慎重考慮修約之事。

可是咸豐皇帝對此卻不以為意,他在得知三國公使的意圖後,讓葉名琛依據實際情況加以應付,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流放後,老祖宗領族人富甲一方了 三國之群芳尋蹤 花吃了那妖獸 歷史副本從崖山海戰開始 四合院:開局吃出一畝三分地 四夫爭寵:夫君個個都傾城 再見了,趙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