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這些欒盈、範宣子你打我殺的故事,頭緒紛亂,要想理清它,我們必須分析一下當時的社會性質。我們說,大周朝有六類人。站在金字塔尖上的周天子是第一類人,周天子分封諸侯,形成第二類人——封建諸侯國君。這兩類人之間的權力衝突導致周天子日益腎虛。周天子管不了他們了,他們之間就互相掐架,就是我們的列國兼併爭霸戰。
諸侯再往下分封,形成第三類人——卿大夫家族,這幫人經常上侵諸侯國君的權力
,就像諸侯國君經常上侵周天子的權力一樣——這是封建制的特色,西方中世紀的封建時代也是如此但我們從秦朝以後就不存在這種現象了,所以秦以後是皇權社會。當然,這第三類人——各卿大夫家族之間也常爆發內訌,比如這次“欒盈之亂”,就是“範氏”與“欒氏”間的爭鬥,並且掀起了六卿內訌的序幕,六卿鬥得不可開交,君權更被打得七零八落,晉國國力衰退,直到最後“趙、魏、韓”三卿通吃其它三卿而勝出,三分晉國。
上面說得這三類人——周天子、諸侯國君、卿大夫家族,全算是貴族,白吃飯的傢伙,即孔子所說的君子。這三類君子之間,都是分封的關係,即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頒賜采邑給卿大夫。這是典型的封建制度Feudalism,跟西方中世紀一樣。
第四類人是“國人”,即城市平民。打仗是他們的權力,遇上戰事就參軍,但多數是拎著武器在車下面走,當徒兵,當不了戰車兵。戰車兵是卿大夫家族的子弟來擔當。而國人中的佼佼者就是士人,如曹劌、督戎、孔子什麼的,讀書習武積極給第三類人卿大夫家族賣命當家臣,是他們的出路,打仗時候也能當上戰車兵。他們的格言是“士為知己者死”,以效忠主子為己任,類似西方中世紀封建時期的騎士,其實是效忠那些豢養他們的卿大夫。受血統的限制,這些士人不容易成為國家政府高官,除非得到卿大夫的特別推薦。國家政府高官,基本上是卿大夫家族的人時代壟斷著。直到了戰國以後建立起職業官僚體系取代卿大夫封建制度,士人才常常一步登天,成為布衣將相,如蘇秦、張儀之輩。
第五類人是“野人”,也叫“民”,就是鄉下的農民,他們一大宗族合在一起,天職就是種地,是當時社會的主要階級。他們人口數量最大,種地的事都是這些人身體力行,從而使我們有理由確定大周朝決不是奴隸社會。
第六類人才是少量“奴隸”,比如“斐豹”。斐豹想出戰,還需要經過範宣子特批,這是因為奴隸沒有打仗的資格。奴隸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