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按歷史的記載,吳國這個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的東南富饒國度,最早是在公元前十二世紀末大周朝初年建國的,建國者是來自陝西的兩個老客:吳泰伯和他二弟。
吳泰伯是后稷的第十三代長孫,老大,一共哥們四個。老四又生下了大聖人姬昌,一副帝王相四個乳頭,所以老四繼承了周族的領導權就是季牧師,還記得他嗎,以便將來傳位給這四個乳頭的聖人姬昌。老大吳泰伯和老二看看位子給了老四季牧師了,沒有自己的機會了,呆在陝西又怕被老四一家子討厭,乾脆成全了他們。倆人跑了五千裡,往當時已知世界的最遠處,江蘇省太湖之濱的無錫地區跑來了。
他倆來到了現在無錫市飛機場附近梅里鎮落下腳,不走了。水質的江南,山溫草柔,靈秀醇郁,使他倆大開眼界。按《尚書大傳》記載,吳人喜歡“男女同川而浴”,跟日本人差不多——其實當時中國各地的歡樂谷都是這樣。接著,又看見吳人抓蛇吃,以為上等佳餚,老哥倆大開眼界,這在中原根本是棄之無用的。而吳國人吃魚、吃鱉、吃螺、吃蚌,不覺腥臊,一手攥一把,嘬著吃,就像中原吃瓜子。
一直是吃狗尾巴草馴化而來的小米粟長大的吳泰伯,發現江南流行吃大米,白乎乎的像蛆。還好,吃起來沒有蛆味兒。做飯鍋也有特色。老家的鍋灶是建在地面上的,而江南的灶是行動式可移動的。江南潮溼,架屋而居有四方支架的懸空竹木棚子。下雨的時候,灶搬到架子上棚子裡,卻沒有煙囪,竹棚裡冒出蘑菇雲,越冒越多,直至棚頂著火,很不安全。還好,這裡的人不太麻煩他們的灶,因為他們平時總吃醃漬食物,不生火的。用鹽滷、酒糟弄出來的肉和菜是蠻荒之地的美食,黑不溜秋,像鹹菜疙瘩,天熱也不變質,一個疙瘩吃倆月。
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的吳泰伯看見這裡人不戴冠,光著腦袋,長長的頭髮像馬鬃毛那樣披散在後背上,所謂披髮,就是現代長髮飄飄的女子那樣子。當然也有“斷髮”的,就是經常剪短披肩發,像《阿Q正傳》裡面剪了辮子的假洋鬼子那樣,披在脖頸上,類似搖滾歌星。總之不習慣挽髻。為什麼要斷髮呢?南方溼熱,溫度比如今還要高兩度,頭髮太長的話,粘乎乎的容易生蟲子。所以要斷髮,也方便下水抓魚。身上也是緊身短衣,袖口窄小,腰間常束一條麻繩,或者乾脆是超短裙,最糟的是沒衣服,露出渾身蛇鱗一樣的文身當衣服。關於為什麼要文身,說法不一。有的人說:甲骨文的“文”字,是一個仰面躺著的人,胸口畫了花紋,表示他死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