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h2>1、吃飯是個大問題</h2>
在武則天退位之後,到李隆基即位之前,坦白的講,老百姓們日子過的並不舒坦,對於百姓們而言,誰當皇帝並不重要,朝廷上層哪個派鬥倒哪個派他們並不感興趣,自古以來百姓們最關心的就是吃飯問題,可是那幾年全國各地水災、旱災、蝗災,災災不斷;雖然那個時候沒有關於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但帝國上層由於爭權奪勢而打的不亦樂乎,賑災問題沒有幾個人能夠關心,所以受災的百姓們,其驚恐程度不亞於聽到2012世界末日的預言。
現在,隨著李隆基的登場亮相,賑災將是他首要解決的問題,當然這即是他的主觀意念,同樣也迫於客觀形勢。
早在景雲二年(711年)汾水流域發生大地震,而轉年全國便發生了兩次饑荒,這次饑荒的時間一直持續了一年多之久,一直到李隆基改元年號為止,饑荒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
面對這個問題,李隆基確實不敢怠慢,因為他知道如果饑荒問題不解決好,很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為大批的難民長時間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就會逐漸變為流民,就會成為這個國家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要解決糧食問題,說句實話,那個時候全國各地並不缺糧食,但為什麼最終會造成災民沒有糧食可吃呢?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隋朝的義倉制度說起!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在全國各地曾經建立了很多義倉,所謂義倉就是政府在糧食豐收的年月,購置大批糧食儲存在各地方,一旦發生饑荒,政府就可以進行宏觀調控,以低廉的價格賣給災民們,算是一種常用的賑災手段。
可是隨著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方的割據勢力趁火打劫,將自己歸屬地的義倉據為己有,在這一點上李唐王朝也不例外,可以說正是那些義倉裡的糧食使李唐王朝逐漸站穩了腳跟。
從中嚐到不少甜頭的李唐王朝,在建國繼續沿用義倉制度,而且建國之初百廢待興,長安城附近經常缺糧,所以就從各地的義倉調撥糧食運往長安。
事實證明,做什麼事情一旦形成慣性,就變成了一種潛規則,在此之後各地的糧倉逐漸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所有人都將各地的義倉當成了長安城唯一的儲備糧倉,即使發生饑荒時,各地方也僅僅是從義倉撥出很少的一部分糧食用於當地的賑災,因為地方官最在意的是頭上的烏紗帽,如果義倉糧盡,萬一長安城急需糧食,而到時自己拿不出來那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