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四隻鎏金匣子, 端端正正奉在本就不大的桌案上。
李白一臉茫然若迷,視線從匣子轉向上使,又垂眸落在自己深青色的八品官服上——搞不懂, 伺候匣子究竟算哪門子差事?!
上使名叫王昌齡,是開元十五年的前及第進士, 只比李白早入仕一年,因而作為他的直屬上峰, 官職也是算不得高的從七品補闕。
就這,還是從尚書省的九品校書郎費勁巴哈爬上來的。
王昌齡此人顯然是有些大格局的。他虛長李白三歲, 又同為貢舉出身, 索性笑著開解他:“方今尚書少監張九齡, 三十六歲曾任左拾遺, 1十二郎還未滿而立之年, 前路坦途一片,大有可為啊。”
李白樂了。
瞧著上峰沒多大歲數,打雞血畫餅的本事倒是不差。
王昌齡又看向院中:“自陛下登基以後,左右補闕、拾遺便降了員, 各自只設二人。”
李白知曉這事兒,遂點點頭。
早年間,因為補闕拾遺的官員數量未加限制, 一度出現“補闕連車載, 拾遺平斗量”的局面。到了開元初, 這兩個官職及其內供奉才被限制為定量。2
王昌齡見他對時政不是兩眼一抹黑, 只會死讀書,暗暗舒了口氣:“左補闕、拾遺統歸門下省排程,你我為右使,分屬咱們中書省內。前任右拾遺中, 一位剛剛致仕,另一位制舉考去了兗州,因而,院裡的右拾遺如今就你一個。”
李白:“……”
你還騙我大有可為!這不全都跑路了!
接察覺到李白幽怨的目光,王昌齡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繼而拍著他肩膀小聲道:“今日紫薇舍人隨中書令入宮與陛下商議鹽務去了,聽聞是新得了一種制青鹽的法子,成本更低,鹽的口感質感也更細膩,陛下有意將鹽業收歸朝廷。”
李白眸光微閃,知道這是七娘的鹽法交上去了。
“像這種商議大事的日子,諫官們是不會沒眼力價地湊上去奏疏的。李拾遺剛來,不如四處逛逛,也就該到飯點了。”王昌齡笑著出了殿門,指向東北角,“咱們府衙的食堂在那處,別走錯了!”
王昌齡匆匆往前頭一座更大規模的主殿中行去。
李白等他走了,對著桌上四隻匣子裡裡外外鼓搗一遍,實在是閒得無趣,這才決意在中書省轉轉,認個臉熟。
中書省自大唐建朝之前,便一度被稱做“西掖省”,原因大抵是因為歷朝歷代中,中書省總處於宮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