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外殼的碎片被風吹走之後,只剩下它在這充盈而無限深廣的黑暗中。它是我,它是填充我的空無的唯一可能。
忽然之間,整個空間開始動搖。不知為什麼,我知道最終的時刻來臨了。空間自身開始碎裂,世界的邊角開始向我覆蓋。我忽然明白溫斯頓說的話是對的。我的世界、我的空間、我的縈繞的思緒,都將在這覆蓋中被擠壓殆盡,消失不存。可我仍然想找到那閃光的東西。我越來越緊張地盯著黑暗,盯著原來的我存在的地方,盯著所有破碎外殼中間剩下的虛無,想看到我想看到的東西。我似乎聽到了某些響動。我在黑暗中見到光,在微小中見到無限,在我的註定要消失的意識中見到真實。
書頁降臨。書將結束,我將結束。
後 記
寫這個小說始於我對那一年的興趣。幼時不懂歷史事件的意義,長大之後慢慢學一點,才感覺出一些事情和時間節點的重要。有時候,某些時點就是平行宇宙的分岔點。試著想想在那個分岔點上如果事件以另一種方式轉變會怎樣,是一件意味深長的事。
從這個角度上看,一九八四年是平行宇宙的一個岔口。《一九八四》是岔口可能的一種結局,而我們當前的世界是另一種結局。現實和小說有非同一般的相互映照,它們似乎不同,但又有著內秉的親緣邏輯。它們是最遠的距離,卻又在某處有著親如兄弟的相似。一九八四這個年份發生的事情對中國影響很遠,城市開放、口岸開放、銀行業和企業改革。吳曉波在《激盪三十年》裡把一九八四稱為公司元年。Y字形的歷史走到這一點,和小說終於在陌路的兩端彼此相望。
對我來說,這是繞不過的寫作引力。
這是一本非自傳的“自傳體”小說。寫作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點是,這是唯一一個說謊話受到褒揚的行業。至於我個人經歷過的事情和小說中的事情有多大的相關性,我想說的是,有一些心境,如果你經歷過,就知道那些外在的相似與否不重要。事件的細節只是服飾上的冠帶,事件的感受才是服飾下的軀體。
對於內心中經歷過的痛苦感受,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痛苦的來源,也不是痛苦的型別,而是自我對痛苦的意識以及之後的反應。有時候我們會誤解痛苦的意義。我們走不出痛苦,不僅因為痛苦過於深重,也因為我們沉溺其中,缺乏走出的動力。時常聽到“痛苦孕育深刻”、“苦難造就偉大”之類的說辭,這對經歷痛苦的人有一種誘惑的誤導。可是實際上,痛苦並不是讓人沉溺的東西,也不是讓人用來自我標榜,或者向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