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第三十二課 胡漢相融共強 (第1/2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餘秋雨:上次課程結束時作過預告,今天首先要請大家舉出一些“胡漢融合”的生態例證。我看王牧笛的表情還是想爭取第一個發言,那就請吧。

王牧笛:這種例子其實俯仰皆是——我們現在坐的椅子,有高高靠背的這種,就是從以前的“胡床”發展而來的,沒有它之前,我們漢人是坐在地上的。由於有了這樣一把椅子,距離感就產生了,與地面有了間接性接觸。建立間接性,也就建立了更進一步的文明。

餘秋雨:好。我很喜歡你講到了一個比較艱深的命題:建立間接性是對文化的促進。一般人也許認為,越直接、越貼近,才是進步。其實,人類從裸露到穿衣,從群居到分居,都由間接性而走向文明。

王安安:還有好多樂器,本來也都不是我們漢族的,比如我們熟悉的琵琶,還有箜篌、羌笛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帶來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些樂器今天都成了很具典型性的中國民族樂器。

餘秋雨:盛唐的壯麗和聲,胡樂佔了一半。

薩林娜:漢族也學習了胡人的服裝,我記得美人楊貴妃就非常偏愛“胡服騎射”。中國傳統的服裝是寬袍大袖的,引進了胡服窄袖的衣服後,就方便多了。

餘秋雨:在唐代長安的街上,最時髦的一度是波斯服裝。緊身、薄料,又經常翻新,一時風行。美麗的“胡姬”們的中亞服飾也引人注目。還有世界其他地方的各種服裝,都林林總總,互相融合。由此組合成了一個自由、多彩的時代。前不久有人竭力主張,北京奧運會的中國觀眾,都必須一律穿“漢服”。我說,這種主張,連唐代人聽了都會傻眼,然後大笑而去。

王安安:秋雨老師,我在翻閱有關當時的一些書籍時,發現西域和絲綢之路對於文化交融非常重要。你前面說到的雲岡石窟,也經常被說到是“涼州風範”,那也是說明與絲綢之路有關吧?

餘秋雨:說得一點不錯。各個大文明一旦成熟都比較自以為是,若要彼此間保持長時間交流,必須有一個龐大的緩衝地帶,即所謂“既隔又通”。太近的鄰居,反而處理不好彼此的關係。遼闊的西域,就是幾大文明之間的“隔”,而絲綢之路,又是隔中之“通”。

你所說的涼州,大體位於現在的甘肅省西部以武威為中心的黃河西邊,正處於絲綢之路上。北魏徵服涼州之後,曾把其間的三萬戶人家俘虜到平城(大同)。當時的涼州處於文明交流的要衝之地,所以這三萬戶人家中包括著很多學者、建築學家、藝術家、高僧、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節婦 撫宋 七零軍婚:假千金她是真福星 劍與紅寶石的輪舞 夫君來自未來 昨夜星辰昨夜風 網王之非同凡響風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