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餘秋雨:我們前面談到的三國魏晉時代的人物,在當時就已經比較有名。曹操、諸葛亮,都是軍事和政治上的強人;魏晉名士,都是名氣不小的貴族知識分子。但是,那個時代的文化最高峰,在當時差不多沒人知道,默默無聞。這是一座隱藏了的最高峰,被雲遮住了,而且遮了很久。是的,對陶淵明來說,這個雲散得實在太慢了。
按照慣例,我還是想先聽聽大家對陶淵明的印象。在我看來,一個古代文化人不管在歷史上命運如何,他在當代年輕人心目中的印象,卻是一個重要的落腳點。他如果天上有知,也會傾聽你們的談論。
王湘寧:在我的印象中,陶淵明是一個崇尚美、愛好自然、懷有理想主義的人,讀了他的《桃花源記》,會覺得他是一個喜歡做夢的人。
餘秋雨:喜歡做夢的人很多,但你知道最厲害的做夢人是什麼樣的嗎?那就是把自己的夢變成民族的夢。在中國文化的歷史上,真正做到這一點的只有陶淵明。那夢,叫桃花源。
王牧笛:我非常喜歡陶淵明寫的一篇自傳——
《五柳先生傳》。文章非常短,只有一百來字,裡面有一句話很有名,“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所有學生都特別喜歡。這句話是說我喜歡讀書,但是我不太想琢磨它裡面具體是什麼意思,每當我有一些體會,就很高興,就忘了吃飯。
餘秋雨:一鑽牛角尖就會把美夢鑽破。不求甚解,是一個傑出人物避過文化陷阱的基本策略。
劉璇:他的《飲酒》詩中,有四句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是說只要你的心情很寧靜,無論身處多麼喧囂的世事當中,都像在靜謐的山林裡一樣。這兩句詩對熙熙攘攘的現代生活中的我們格外有啟發,因為我們不可能再像陶淵明那樣回到偏僻的山林裡歸隱了,我們只能克服浮躁,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寧靜純潔,迴歸自然與淳樸。
餘秋雨:“心遠地自偏”,也就是心能移地,這是一種哲學思考。但陶淵明畢竟不會滯留在玄思之中,他立即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感性的美麗境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種色彩明亮的大安靜。
裘小玉:我喜歡陶淵明的《輓歌》:“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這裡面有陶淵明對生死的觀念,他不是不珍惜生,相反他非常珍惜生,所以才不為五斗米折腰。他是以一種審美的眼光看待生,對於俗世中的事情順其自然,不會特別介懷。死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