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點故意要顯擺自己的叛逆姿態,而陶淵明則是完全消失,不讓別人追蹤。因此,陶淵明更徹底。
細說起來,陶淵明家裡人不少,完全靠種田,日子過得比較艱難。最要命的是,回家三年以後,一場大火把他們家燒得乾乾淨淨。這下他就陷入深深的貧困之中。四十五歲以後,他的詩文不太講自己田園生活的瀟灑了,更多的是想到老和死。他的一百多首詩裡面,有幾十處提到老和死,是中國古代詩人當中提到老和死最多的,因此他也成了其中最具有生命意識的一個人。他的生命意識,不像先秦諸子那樣空蹈,也不像屈原、嵇康那麼奇麗,而是體現為一種平實、懇切的狀態,與人人都能接通,因此變得特別浩大。
前兩天聽季羨林先生說,他畢生的座右銘就是陶淵明的一首詩。我一聽便笑了,因為那也是我的人生指南。那首詩只是最樸素的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陶淵明的樸素,是對一切色彩的洗滌,因此也是中華文明在當時的一種最佳歸結。他吸取了儒家的責任感,但放棄了儒家的虛浮禮儀;他更多地靠近道家,又不追求長生不老;他吸收了佛教的慈悲和看破,卻又不陷入輪迴迷信……結果,他皈依了一種純粹的自然哲學:以自然為本,以自然為美,因循自然,欣賞自然,服從自然,投向自然。他本人,也因自然而淨化了自我,領悟了生命。
王安安:季羨林老師和餘秋雨老師所喜歡的那四句詩,還有前面說過的“託體同山阿”等,確實從自然哲學通向了生命哲學。順其自然,別跟天道自然擰著幹,心態平和一些。聽起來,陶淵明確實是把各種各樣的中國學派提煉成了一種人生態度。讓我感到吃驚的是,最高的提煉居然是樸素和尋常。
餘秋雨:陶淵明畢竟是一個大藝術家,他在完成上述有關生命哲學的實驗以後,從自己種地的院子裡面跳了出來,跳到了桃花源。桃花源是對他實際生存的田園的超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說過,田園是陶淵明的“此岸理想”,桃花源則是他的“彼岸理想”。田園很容易被實際生活的艱難所摧毀,因此他要建造一個永恆寧靜的世界。這個世界雖然寧靜,卻對現實世界具有一種批判性,批判改朝換代的歷史,批判戰亂不斷的天地,批判刻意營造的規矩,批判所有違背自然的社會形態。但是,他又把這些批判完成得那麼美麗,那麼令人神往。
桃花源是無法實現的,因此這不是一種奮鬥目標,而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構成了一個精神天國。有人說中國文化缺少一種超世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