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但是,問題在於,白紙早已汙染,自然和人性也已被扭曲,一切都有待於拯救。大道已經廢弛,老子所讚頌的小國寡民、百姓淳樸的時代已經不在。在這種情況下,天下智者能夠放任不管,只顧自己隱於野或隱於世麼?面對這樣的現實,儒家的觀點似乎更積極一些:即使帶些刻意,也要一點一點來拯救,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
王安安:我覺得儒家的觀點確實表現了這種學說的使命感、責任感,“知其不可而為之”。但如果站在道家的立場說:既然你認同我的話,認同我們對美好的追求總會伴生負面效果的觀點,那麼現在大道既廢,世界是惡的,為什麼還要再刻意去追求,讓這個惡的世界更惡,讓兇險的人心更兇險呢?另外,雖然這個世界很糟糕,但我們同樣可以認為這是一段時期的自然狀態,智慧之士角逐智慧,希望改變世界,就是破壞這種自然狀態,就是惡。這樣說來,無論這個世界是善的,還是惡的,你再加什麼東西,你都是加了壞東西。
餘秋雨:不錯,即使在已經被汙染的世界裡,也有自然的標準。失去了自然的標準,可能越想治理反而越醜惡。就像我們在某些風景勝地的建築,有不少是越用心反而越難看,因為失去了自然的標準。這就是說,即使大道已廢,也還有自然。怕只怕,儒家不以自然為標準,而以仁義為標準,把世界推向更偽。老子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思維方式,足以把人們從習慣性的單向思維和概念思維中解救出來。然而令我們羞愧的是,這雙解救的手,來自於兩千多年前。接下來的問題是,被解救出來的人們應該怎麼辦?對此老子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學。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段話的意思是:真話不漂亮,漂亮的不是真話;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真懂的人不賣弄博學,賣弄博學的人不真懂。聖人沒有什麼好保留的,他盡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足;完全給予別人,他自己反而更豐裕。天之道,利萬物而不傷害;聖人之道,有所作為卻不與別人競爭。在這個意義上,老子主張的自然之道就和人的生活態度連在一起了。
諸叢瑜:我是覺得老子給了我們觀察生活、觀察世界的另一種視角,從中我們看到與傳統的確定性、單向思維的不一樣。具備了這種視角,我們也獲得了更加智慧、更加通透的生活的可能性。
王牧笛:我覺得孔子就像至剛的拳法——少林拳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