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分春秋兩次交,按官府定下的戶等和田數交納戶稅和地稅。而這個數額,則是由官府提出預料好了當年的財政支出數目,然後根據這個數字分配到全國各地,按額徵稅,因此可以說,兩稅到底是多少,其實一切由皇帝和朝廷說了算。朝廷說今年要花一千萬,那就徵一千萬,天下的百姓根本不同的戶等,田畝分配下去。如果皇帝說今年需要花一個億,那天下百姓就得根據各自的戶等和田數分攤這一億。這種兩稅法,自然算不得公平的。
而易風的這種兩稅法,並不是量出為入,而是按原來均田制的稅率,定出每畝田所要支付的租庸調,然後把他們全折算為錢,然後朝廷直接就根據百姓們擁有的田畝徵稅,田多少就徵多少,再無額外。當然,這是主稅,如商稅等屬於另外的稅收。這樣的兩稅,一年也是分兩次徵,可最大的區別是稅收的總數是根據天下的田地數量計算的,因此也就會是一個比較穩固和固定的數額。而經過新朝的土地丈量,人口普查,全國擁有一千萬頃土地,貧富土地皆有,然根據新稅制,一年的兩稅折現差不多有三千萬貫,當然,這個數字其實也不是固定的,得根據糧食、絹帛和綿、布等的價格有所浮動,但總體來說兩稅就是這個數字。比之原來每年幾百萬的租庸調,翻了三倍不止。
雖然翻了三倍多,但這筆錢還是不夠每年基本的財政支出的。為此易風的稅制了,又增加了國家專賣這一塊,用以增進財政收入,專賣的就是鹽茶酒銅錢等一些緊要物資,尤其是食鹽,易風準備學後世的那些朝代,從這裡奪取一大筆稅收。易風預計鹽茶酒等專賣稅收一年兩千萬左右,此外還有一個稅收來源則是商稅,易風也打算從中獲得千萬以上。
這並不是妄想,易風在懷荒時,已經開始推行工商業的發展,並從中獲得許多利益。北宋熙寧之時,一年的兩稅摺合錢兩千多萬貫,而商稅宋初時只有四五百萬貫,後來也達到了兩千萬貫左右。當然,北宋之時創收最多的卻是專賣,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食鹽專賣,北宋末年之時竟然達到了四千萬貫,而鹽之外的茶葉和酒的專賣也一樣創收許多,每年都在千萬上下。而宋朝特別是南宋,在兩稅、商稅和專賣這三項主要收入之外,還有名目繁多的雜稅,南宋時最高財政收入一年達到一億幾千萬貫,其中雜稅就有數千萬貫,紹興三十年,光是雜稅中的綠總制錢就有兩千多萬貫。
易風現在不打算變著法子收雜稅,但也不想放棄專賣這個大創收,因此他的目標是兩稅、商稅和專賣這三項,一年至少得收入六千萬,如此朝廷才能保證維持運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