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第三章 禪 立地成佛 (第1/4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南宗的優越性,在主張頓悟。

頓悟和漸悟,是南北宗根本分歧所在。簡單地說,即神秀主張“漸入佳境”,惠能主張“立地成佛”。由於主張慢慢修成正果,所以要“時時勤拂拭”。相反,既然認為可以一步到位,當然要說“本來無一物”了。

顯然,這裡沒有是非對錯。惠能也說,本來正教並無頓悟和漸悟之分,只不過人與人有個體差異。有的敏捷,有的遲鈍。遲鈍的人修漸教,循序漸進;敏捷的人修頓教,立竿見影。但只要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18]

這是很實在的說法。可惜沒人承認自己遲鈍,大家也都希望速成,南宗作為頓教當然大受歡迎。

問題是,頓悟成佛有可能嗎?

小乘佛教說No,大乘佛教說行。

乘(Yāna)音譯衍那,梵文的本義為道路,漢語的本義為車輛,在佛教中指抵達彼岸的方法和途徑。不過,小乘和大乘的主要區別不在運載工具,而在奮鬥目標。前者追求個人解脫,後者宣傳普度眾生。因此,後者認為自己的道路和事業都大,便自稱大乘(Mahāyāna,音譯摩訶衍那),而把前者稱為小乘(Hīnayāna,音譯希那衍那)。

當然,前者並不認賬,他們自稱上座部。

看來,大乘主張兼濟天下,小乘主張獨善其身。這當然無可無不可。但不管怎麼說,普度眾生畢竟功德無量。小乘即便不肯做,也不至於反對,為什麼不能同意呢?

關鍵在佛性。

佛性(Buddhatā)原指佛陀本性,也叫如來性,是人與佛的本質區別——佛的本性是佛性,人的本性是人性。佛性既然是佛的,就不可能是人的。否則佛與人有何區別,我們又為什麼要拜佛?因此小乘佛教認為,人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度別人,最多隻能修羅漢果,把自己解脫出來。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1/1-2006012344391E.jpg" />

據明代董其昌楷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清拓本。《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經典之一,在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後的禪宗有極高地位。成書於公元前494年間,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有六種譯本,流傳最廣的是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及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大乘佛教卻認為,這種境界實在不高。學佛,就得修持佛果。即便一下子達不到佛的果位,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春遲早晴[先婚] 火影:我的寫輪眼能鑲嵌無限寶石 柳念慈 農家喜事:潑皮相公太撩人 萌妻來襲:老公,抱一抱 重回九零高考後 回檔人生-妻子的備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