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餘秋雨: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留出來不多的時間,來稍稍直面屈原的文學成就了。有一個通行的說法: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詩人。這種說法遇到了一個小障礙:“第一個”之前,中國已經有了《詩經》。
《詩經》很了不得。這三百多篇詩,組成了中國早期文明的不朽詩情。我一直認為,古代比現代更有詩意,《詩經》就是最早的證據。
但是,《詩經》雖好,卻沒有為我們提供任何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詩人。
《詩經》中雖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們認為那是對集體創作所採取的一種個人署名方式,還不足以指向一個個明確的個人。在《詩經》裡,不管是由宮廷採來的樂歌,還是從鄉間取來的民謠,都經過無數次的修改整理,本質上還是集體創作。
請大家品味一下“詩經”這兩個字。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時候,我們的先人已經“以詩為經”,把詩當做族群精神的經典,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文明開端;發展了幾千年之後,我們現在重新嚮往一種詩化的生活,希望在繁雜忙碌的塵囂中升起嫋嫋詩意,使精神不再苦澀,使生活不再窘迫。這也就是連現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謂“詩意地棲居”。
在詩意上,人類有一種共同失落。幾個偉大文明的開端都有一個史詩階段,都以詩的語言來奠基一個民族的基礎話語。遺憾的是,就像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所說的,大家越到後來越沒有詩意了。中國與其他古文明的史詩傳統有一點差別,那就是,中國的《詩經》主要是散篇抒情詩,特別在乎腳下的現實悲歡,在乎散散落落的亮點,而不太在乎敘事的整體結構。這也決定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和別的民族不一樣。在我看來,西方民族詩情的宏偉性和整體性也許與遊牧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生態方式有關,而中國的農耕文明則決定了詩情的真切、散落、隨性。
《詩經》是四言為主的詩體。用如此簡潔的漢語短句表達出如此經典的喜怒哀樂,又表達得那麼大氣從容,實在讓我佩服。現在不少人在呼籲讓孩子們從小讀經,開了好些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沒有《詩經》,可見那些人只願意向孩子們灌輸教條,而不是詩情。實際上,當年諸子百家們在黃河流域走來走去的時候,不管哪一個人,坐牛車還是坐馬車,或者步行,心中總是迴盪著那些詩。雖然他們不一定是詩歌愛好者,但這是當時上層社會的風尚。墨子行走十天十夜,他看到樹叢,看到炊煙,看到草堆,腦子裡也一定會出現《詩經》中的相關句子,更不要說孔子、孟子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