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長慶看得更精細。當時的朝鮮王是高宗李熙,曾經在前一年底派遣金允植(1835—1922)為出使清朝的“領選使”,此公累代為官,滿門朝笏,且頗有自立自強之思。兵變訊息傳到北京,他就立刻搭船回國了。袁世凱是在八月二十六日見到他的,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貴國應該趕緊練幾營兵,以控制全域性,也好震懾洋人!”
袁世凱話裡的洋人所指的不外日、俄,但是聽在金允植的耳朵裡肯定不是滋味。試從他的立場上想一想,話難道不該這麼說:“你家吳大帥之於我國,難道就真稱得上是自己人了嗎?”
有意思的是袁世凱這話也不是隨口說說的,他在幾天之後的另一份“談草”上提及他向金允植提的建議,還對金允植“歸於淡漠”的反應相當不滿。
這是因為在練兵這件事上,袁世凱另有一把算盤。
所謂“談草”“談稿”,都是為了與談雙方之溝通所作,取其會心得意,並不真被視為什麼文章,然而根據現存的談草看來,無論中、日、韓人的書寫功夫,大都呈現了一種簡潔、明朗的風格。要緊的是“談草”文字隨話鋒流轉,有時岔路斜行,去不復返;有時橫空大噪,餘響琤琮,往往透露出當事人一時不及掩飾的動機。
壬午年(1882)五月兵變經吳長慶鎮壓而弭平之後,朝鮮李朝君臣的一致共識是請“吳大帥”長年戍守,以示屏護,也免得日、俄覬覦而時起紛爭。但是從一份朝鮮王廷特派迎接官金昌熙和袁世凱當時的談草看來,袁氏對於“練兵掌權”的執念在當時已經相當頑強了。
彼特派迎接官金昌熙和袁氏交談的目的,是請他轉告吳長慶,不要介意兵變之後市面上仍舊擾攘不安,民生秩序遲遲無法恢復。就算吳長慶到處貼了“安民告示”,老百姓仍然群聚囂囂。金昌熙在談草裡寫道:“敝邦民俗,凡事在上者勸之則不從,禁之則愈犯。若自大陣任其驚動,示不介意,則還可不日息定;若屢屢榜諭,勸其集安,則其疑愈滋,無異揚湯止沸。請代白大帥:寬心勿過慮,徐觀幾日,更思道理,恐好?”
袁世凱在這件事上只匆匆答了幾句,說什麼“閣下厚意,當為代白,或可冰釋”。緊接著,便轉了話柄,揮刀直攻一處令金昌熙無從防範抵敵的陣腳。這裡要先岔出去介紹一個人——金雲養。
金允植,號雲養,世代任李朝高官,更曾經受派為駐清使節,在辛巳(1881)年秋天剛剛去過天津,此際因兵變而趕回了漢城。袁世凱在和金昌熙進行這一次談話之前,已經見過了金允植,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