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上高以北加入二線兵團。
雖然看上去只是簡單的一道命令,但它反映的卻是中方戰略思想上的重大轉變。
從淞滬會戰到武漢會戰,直至南昌會戰,中國軍隊採用的習慣性打法,都是一線展開的傳統單線佈防。單線佈防需要填充大量軍隊,在淞滬會戰中,中國就調集多達七十個師,把整個上海防線都全部塞滿了。
這是抗戰早期的標準戰略思想,它的好處之一是開始可以防較長時間。可是在現代戰爭中,幾乎沒有什麼防線是不可能被突破的,一旦一線陣地被突破,往後面去便不堪設想。淞滬會戰是一潰千里,從上海到南京這一段幾乎找不到較強的完整部隊來繼續設防。南昌會戰也一樣,當日軍攻破前沿陣地時,羅卓英手中都沒有援軍可用以堵塞漏洞,及至日軍即將兵臨南昌城下,那麼重要一座城池,城裡居然僅有保安隊和少量警察,奉新等要點則乾脆只有警察可供維持秩序。
由此造成的結果是該守的地方沒人守,一些對全域性不起關鍵作用的地域,因為兵力正好充足,又往往守住了。一位對正面戰場做過認真觀察的駐華美國武官分析說,中國軍隊往往會輕易放棄那些只要幾千人就能守住的陣地,反而在一個理論上不能防守的地方會死守好幾個星期乃至好幾個月。
這位武官對此表示無奈:“他們硬要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打,為這個著急是沒有用的。”但其實很多時候,也並不是中國人一定想這麼打,是打著打著就成這樣了。
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中國軍隊謀略層窮極思變,開始絞盡腦汁地構思一些新穎的戰略方案。一些有識之士都不約而同地想到,如果換一種打法,不固守一線,而是逐次抵抗,後退至一定距離,待援軍到達後再與敵決戰,會不會不一樣?
在這股大潮作用下,單純防禦的固定模式逐漸被打破,“後退決戰”的戰略思想一點點浮出水面。事實上,在高安之戰中,羅卓英已經有了“後退決戰”的意識,他沒有將七十四軍繼續填進高安防線,而是暫時放棄高安,就是有了後退一步制敵的考慮。
贛北和湘北地形都為“後退決戰”創造了條件。這裡不是山地就是湖沼,交通又屢經破壞,決定了它們與平原不同,不是隨地皆可運動。運動受限,加之沿途的傷亡疲勞,戰鬥時間越長,突進的日軍越容易成為強弩之末,也越容易被以逸待勞的守軍所擊退。
羅卓英敢於留置七十軍的一部進行側擊,而不怕這股力量被日軍趁勢殲滅,則是掌握了日軍的作戰特點和習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