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第十九課 生活在別處 (第3/5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在別處。”我還專門考證過:歌德說過,海德格爾說過,法國詩人蘭波說過,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也說過。我想可能屈原的真實生活很悲慘,但他的精神生活在別處。

餘秋雨:“生活在別處”,這種說法極為精闢,謝謝你在我們談話的關鍵部位及時提出,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

“生活在別處”,是指用主動的分裂方法獲得一種精神釋放。但是,這種精神釋放不像我們尋常理解的那樣批判什麼、衝破什麼、排除什麼、征服什麼,而是從整體上把自己抽離出來,放逐到陌生之地,面對另一個世界。這等於造就另一個天地,另一個自我。這個自我與原來的自我距離很遠,有可能產生衝突,卻很少有可能和解。只有真正的大詩人、大作家、大學者才有這樣的特殊心理結構。

我認為,屈原的《離騷》,在標題上就包含著“生活在別處”的意思。他的離別,是一種精神離別,因此也是一種精神開拓。

叢治辰:秋雨老師,可不可以這麼說:選擇分裂肯定要比選擇平衡痛苦一些?

餘秋雨:從深刻的意義上說,平衡的痛苦更難以忍受。如果他漸漸適應了,那也就由平衡走向平庸了。在我的印象中,生性溫和、一生好運的歌德是一直在追求平衡的,他在魏瑪做了大半輩子的高官,又在寫《浮士德》,幾乎沒有遇到過麻煩,應該說是很平衡的了。但是,他越來越感到平庸的痛苦,後來席勒的出現挽救了他,每天只跟他談藝術問題,不談政務。席勒需要歌德的幫助,但在精神上反過來幫助了歌德,抗拒了他已經出現的平庸。屈原是以一種乾脆利落的方式陷入了災難,因此先是被動,後是主動地選擇了分裂。選擇了分裂,也就是選擇了山河斷裂式的壯美,選擇了懸崖峭壁式的決絕。

萬小龍:現在很少出現“大家”的一個原因,就是由於這個“均質化”的時代。比如說牛奶,過去這個牛奶和那個牛奶都不一樣,現在我們喝的牛奶一般都是均質化牛奶,都是一樣的。社會也給每個人一種壓力,希望你成為大家所希望的、沒有缺陷的標準人。那些看似有缺陷的人本來可能有很多不一般的成就,但被社會認為是一種病態。如果屈原生在現代,很可能會被瞧不起。

王安安:有人說,歌德是個天才,但他不偉大。是不是因為他的市儈和順境,也就是所謂的平衡呢?那麼是不是“偉大”這個詞本身就有對缺憾、斷裂的要求?這種傾向從何而來呢?

餘秋雨:歌德還是偉大的,他在平衡的生活形態中不斷製造著內心的不平衡,而這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流放後,老祖宗領族人富甲一方了 三國之群芳尋蹤 花吃了那妖獸 歷史副本從崖山海戰開始 四合院:開局吃出一畝三分地 四夫爭寵:夫君個個都傾城 再見了,趙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