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種製造又出自他的本能。例如,他那麼權重位顯、德高望重,卻在七八十歲時還在追求十九歲的女孩。戀愛只是路遇,而那個小女孩又相當庸俗。這個世界第一流的詩人,給那個小市民女孩寫了很多的詩。這個歌德是可愛的,也有一點點愚蠢。歌德好像很平順,但他心裡的分裂因子沒有消失。我在他的故居里看到,他一直在研究各種各樣的礦物標本、化學標本,試圖突破自己作為一個文學家的侷限,這種焦躁的情緒也是他由分裂、離別而走向偉大的一方面。
叢治辰:那麼導致我們追求平庸的究竟是這個“均質化”的時代,還是對幸福生活的樸素願望呢?屈原因為苦難寫下了《離騷》這樣偉大美妙的詩篇,但如果我們要求屈原去過顛沛流離、飽受磨難的生活,是不是很殘忍呢?
餘秋雨:偉大不是苦難造就的。這正像說泥潭中也能造起高塔,並不是說泥潭本身就能造就高塔。因此,幾乎沒有人為了造就一個文學家而強迫他去飽受磨難。再說了,世上飽受磨難的人那麼多,而偉大的文學家又那麼少,可見兩者之間不存在直接轉換的關係。你剛剛引述過的那句話“生活在別處”倒是關鍵。為了“生活在別處”,精神上的“顛沛流離”是少不了的。這個過程其實比生活上的磨難更為痛苦,但這是通向偉大的“必要程式”。
當然,這一切都應該有一條底線。我本人對此有一個體驗,“文革”結束後我擔任院長時曾經對很多年前受屈受難的教師抱有極大的希望,認為他們經受了那麼大的人生坎坷一定能顯現出一種特殊的人格力量。但是,當我真正開始考察他們的時候卻很失望,甚至發現過度的人生坎坷很可能會從根上毀壞一個人的人格。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成了小人。為此,我後來在寫清代流放者的文章時,專門論述了那些大學者在流放地無法寫出優秀作品的原因。
劉璇:有很多傑出的人一生過得都很順,很穩定啊,比如說俄國的普希金,他是個出身貴族的詩人,一度跟皇室走得很近,最後雖然死於決鬥,但也稱不上苦難;還有魯迅,也沒經歷過什麼苦難。
何琳:不一定有苦難,但“孤獨”很重要。有句話說:“男人因為孤獨而優秀,女人因為優秀而孤獨。”女人我不知道,起碼男人要能承受內心的孤獨,才能成就偉大。百老匯著名音樂《歌劇魅影》裡的魅影,與生俱來的缺憾讓他一個人待在孤獨的角落裡等待救贖,成就了偉大的作品。
叢治辰:苦難看起來是一個外部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你內部的心理反應。比如剛才說的普希金沒有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