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一樣和睦有序,充滿溫情和樂觀,而且可以有音樂、舞蹈、詩歌伴隨,這就是孔子的理想。
這個禮樂社會靠什麼支撐起來?靠君子。如果沒有君子,就缺少人格的基點,缺少過渡的橋樑,缺少實踐者、評判者和監督者,無論是禮是樂,都缺少執掌者和引領者。因此,孔子把君子人格的養成,看成是他的社會理想的核心構建。大家從他的言論中都看到了,他一直以極大的熱忱在呼籲君子之道。
裘小玉:君子之道的內容很豐富,例如確定了君子的人際交往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現在仍有價值。孔子的中庸之道則給君子之道提供了行為準則,那就是中和,不能偏激,不能走極端。
餘秋雨:對。但遺憾的是,當他的學說被皇帝們推崇的時候,皇帝們只是看中了他的以家庭推演出來的政治圖譜,全國就是一個家,我是家長,我的權威像天賦血緣一般不可動搖,所有的人都該像服從父親一樣服從我。
對於孔子學說的人格基礎——君子之道,歷代朝廷雖然也會講,卻不會由衷地重視和執行,因為他們絕大多數本身不是君子,他們更多地信賴叢林原則和好漢原則。
我在《摩挲大地》一書裡面有一篇專門論小人的文章,在海峽兩岸都曾經產生過極大的影響。不是因為我寫得好,而是因為在中國人的社會中,作為君子對立面的小人,勢力太大了。君子,儘管被呼籲了兩千多年,卻還是“稀有動物”。我是個現代學者,但實在找不出任何一個國際學派中的概念可以替代君子和小人的劃分。有一些西方學者也感覺到了這個區分,但怎麼劃分也沒有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劃分那樣清晰有力。
叢治辰:那篇文章我還記得,餘老師在那裡面講到一個小人,為太子娶親接新娘,看到新娘的形象實在太好了,就半路轉了個身,把她獻給正當政的國君。太子妃變成了太子的娘,實在叫人歎為觀止。
餘秋雨:我引用了很多歷史資料,也包括外國的資料,來提醒廣大讀者,我們在區分社會上種種是非、善惡、利鈍、真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背後的人格界線,也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比好人和壞人的區別更深刻。很多敵對營壘裡的人,很可能是君子;很多與我們完全站在一起的人,很可能是小人。因此,這種劃分能夠使社會歷史從表層的是是非非中解救出來,增加一層關係高尚和卑下的人格座標。
從一開始就醒目地強調君子和小人的區別,這是中華文化無與倫比的優點。但是,這種區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