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別在實踐中很難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一種不確定的感覺上。結果,很多讀書人都自稱是君子,即使不是也很難否定。讀書讀得幸運的,透過科舉考試做了官,大多會陷入權謀,權謀太過便成了小人政客,但是,“太過”的分界又在哪裡?讀書讀倒楣了成了魯迅筆下孔乙己這樣的人,窮困潦倒還以君子自恃,天天用“君子固窮”這樣的話安慰自己,但他們的生態已經造成了對“君子”這個名號的諷刺。
劉璇:讀書讀得好的去當官,開始搞權謀,讀得不好的就變成孔乙己。這樣一想,真是叫人有點悲觀。那如果讀書人裡都出不了君子,又該怎麼辦呢?
餘秋雨:我也有點悲觀。正因為君子和小人的外部界線永遠不清晰,因此真正的君子也只能埋沒在小人堆裡難於顯現。
我只希望,那些埋沒在小人堆裡的君子能夠互相認識。儘管周圍都是密密層層的肩膀,但在肩膀和肩膀的縫隙中,卻看到了一種與自己近似的眼神。
為此,我們還需要重溫一下孔子對君子和小人的劃分。
孔子在這個問題上的劃分很多,我在這裡只能隨口說幾個方面,例如在外部標誌上,在人際關係上,在道義使命上,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在外部標誌上的對比。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這是無法掩飾的直覺形態。就像我們進一個屋子,還沒有搞清楚裡邊究竟藏了什麼,但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敞亮的,還是侷促的。君子為什麼能夠坦蕩蕩呢?孔子解釋道,因為君子是仁者,所以不憂;君子是智者,所以不惑;君子是勇者,所以不懼。
在人際關係上的對比,孔子講了不少。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等。可見他特別重視在人際關係中看人品。如果有一個大學者,著述甚豐,但細想起來,從來沒有怎麼幫助過別人,反而幾度壞了別人的事,那麼,這個大學者在本質上很可能是一個小人。在這些對比中,“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界線、“周而不比”和“比而不周”的界線最為深刻。這兩條界線,保障了君子們在和睦中的獨立性,否定了小人們在趨同中的攀比,因此也證明了那種沒有不同意見的千篇一律,只能滋生小人而不是君子。
在道義使命上的對比,孔子覺得最為根本。他提出了一些簡明原則,例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