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等認為君子不同於小人的基本點,在於能夠超越利益和境遇,追求道義和仁德。
你們看,雖然孔子並沒有為君子和小人確立嚴格的定義,卻從反覆的對比中讓大多數中國人感悟到了這兩種人的差別所在。這是一筆延續兩千多年的豐富精神遺產。我希望同學們在儒家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對比上投下更多的時間來體會。
王牧笛:剛剛餘老師講的是君子之道,我知道孔子還特別強調一個東西,就是“中庸之道”,它又該怎麼理解呢?
餘秋雨:如果說君子之道側重於人格論,那麼中庸之道便側重於方法論。中庸之道是反對極端主義和單邊主義的一種制衡哲學。我估計,你們的父母一輩,甚至祖父、祖母一輩,都會有人誤會中庸之道是不分是非地搞折中,是誰也不得罪地和稀泥,這完全搞錯了。人類太容易走極端了,能不能在兩個極端之間找一條最有分寸、最恰當、最合適的路?其實儒家的好處就是相信這條路的存在,即使一時找不到,它也存在。這種信念,變成了一種理想,一種信仰,因此方法論也就變成了目的論。
我特別需要提醒年輕學生的是,要認識中庸之道的意義,首先要認識極端主義的禍害。我們在說極端主義的時候,不能完全指稱那些恐怖主義分子。實際上我們每個年輕人都有可能沾染極端主義思維。極端主義的初極形態就是追求“痛快”,追求“危言聳聽”;極端主義的高階形態就是爭取成為站在懸崖峭壁上的“英雄”。為什麼是站在懸崖峭壁上的呢?因為這些人越要吸引觀瞻,就要把對立面看得越大、越強,結果把自己腳下的土地越逼越小。我見過發動農村族群械鬥的首領“文革”時期的造反派頭頭,以及目前某些極端民族主義者和族群分裂主義者,幾乎都是這樣。他們為什麼能成為首領?因為提出的口號特別刺激。特別刺激的口號一定是狹隘、苛刻、誇張的,那就成了“原教旨主義者”,或者說“基本教義派”,容不得任何修正、寬容和妥協,並把絲毫修正、寬容、妥協看成是叛變。這種思維,把滿世界都看成是仇敵,那就只能把自己看成是無以立足的孤獨者了。不少人喜歡仰望這種形象,於是他們也就扮演這種形象,到後來,讓別人和自己都沒法活。中庸之道否定了這種扮演,笑眯眯地解救了這些人,也解救了他們的所謂“仇敵”。世界上的活動空間很大,人類的生存方式很多,何必玩這種極端?極端主義認為,“離佛一尺即是魔”,這種理論看似保護了佛的純潔性,其實是孤立佛、限制佛,讓佛失去了話語空間和行為自由,能做的只能是對一尺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