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在嗎?徒弟說在。於是老子用混濁的目光看著徒弟說:先失敗的一定是堅硬的東西,能長時間存在的一定是柔軟的東西。如此幾次談話後,老子覺得孔子已經明白自己的學問,自己就不能留在中原了,搞不好還會有性命之虞,於是決定出關。
孔子問禮和老子出關的關係,當然是小說的虛構。魯迅在這個小說中把孔子描寫成了一個頗有心計的人。不過他筆下的老子倒是真帶了幾分《道德經》中遺留的老子的神韻。
於是,《出關》裡的老子第二天就離開了家,騎上青牛,黃沙白髯,慢慢地走了。走到函谷關,遇到了邊關守將。這個守將可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化愛好者。他看到國家圖書館館長要隱居關外,於心不忍,卻也不能阻攔這位老人。於是他說,如果您要出關,必須留下一點文字,否則您這一走,您的學問也就失傳了。這個要求在我們看來近乎“勒索”,但老子的邏輯就是隨遇而安,從不爭辯,於是他開始寫,一共寫了五千字。這五千字就是現在我們所知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魯迅的小說中,老子先是開班講課,但沒有人聽得懂,下面的學生打呵欠瞌睡,亂成一團。於是老子又應邀將授課的內容寫了出來,得到了十五個餑餑作為授課費和稿酬,放在一個白布口袋裡。於是一位白鬍子老頭騎著青牛,肩上揹著白口袋,在漫天黃沙中漸行漸遠,所有的顏色全都湮沒在充斥天地的土黃色中。
關於老子,有幾個問題看似矛盾,卻值得我們好好思考。老子僅僅寫了五千字,為什麼就能成為諸子百家中極重要的一家?為什麼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低於孔子的老子,卻享有很高的世界威望?
王牧笛:老子的國際聲望,我覺得跟他自身的哲學思考模式與西方哲學思維更靠近有關。《道德經》本身不失為一部微言大義、簡約透徹的優秀哲學作品。老子的思想雖然簡約,卻是一個自成體系的整體,而孔子留下的更多是言論性、語錄式的東西。孔子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得益於政治力量的強制性傳播,這種力量和傳播的影響範圍當然僅限於中化文明圈。如果我們單純從哲學的角度去考察孔老二人的學說,我認為,老子學說的哲學含量更高一些。黑格爾就認為孔子是格言大師,不是哲學家。老子更關注一些普通的規律性,即“道”,而孔子可能更關心的是人際關係。所以相比於孔子,西方更fan老子。
叢治辰:老子提出的“道”本身是一個客觀唯心的概念,我認為他本人也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老子展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