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餘秋雨:我們在前面為宋代和元代說了不少好話,這與傳統的歷史觀念很不一樣。接下來我們要做另外一番相反的文章了。
由於時間近,資料多,人們對明、清兩代的事情瞭解得多一點。寫書、演講、拍電視劇,也常常以明、清故事為題材。社會上經常會遇到一些“名門之後”,不管真不真,說起來也都是明、清兩代名臣、名士的“餘蔭”,卻很少扯到唐、宋,更不會上溯秦、漢。結果,一來二去,明、清透過大大小小的很多渠道滲透到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中有不少人也只從明、清來了解中國歷史。
這種情景,在我看來,是悲哀的。一個古老文明必然會承受時間的篩選,但是篩選可分為“正面篩選”和“負面篩選”兩類。“正面篩選”是讓多種文明元素面對不同的時空淘除暫時性、速朽性成分,留下精金美玉;
“負面篩選”則是以低智方式留下了那些喧騰一時的故事、譁眾取寵的話題,反而冷落了真正的文化珍寶。這兩種篩選,與社會階層的高低並沒有關係,請看中國普通的百姓也都知道屈原和李白的重量,而那些明、清時代的宮廷煙雲,反而是一些文化人在翻弄。
這就牽涉到文化人的歷史責任了。優秀的文化人會像農民守護水渠一樣,年年月月維護著“源頭活水”的暢通和潔淨,提防汙濁的加入,堵塞半途的滲漏。
現代學術機制有一個重大弊病,那就是鼓勵“枝節性的角落沉迷”,以為越是冷癖越能顯示學問。固然有一些冷僻角落很可能關涉歷史的經脈,即使是細節也不能忽視,但也有更多的學者都是真正地陷落在無聊的學術泥淖中,不僅自己陷落,還吸引著學生和讀者陷落。其實,如果有太多的文化人對中國文化隨意肢解,斷其神脈,驅其魂魄,那麼,這也必將是中國文化主體的陷落。
中國文化在明、清兩代,也有不少成果,但就整體而言,創造勢頭嚴重減弱。這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一種“同質文化”已經繁榮了太久太久,其間的優秀人物已經湧現得太多太多,免不了元神耗散、精魂衰退。它本來應該走人生命的暮年,或者完成一次根本的轉型。但是在明、清兩代,中國文化還維持著原先的基本格局而沒有潰散,也沒有出現根本性轉型的契機。因此,衰落成為一種必然。
第二個原因是,自朱元璋開始,實行了一種帶有恐怖色彩的文化專制主義,典型事例是“文字獄”。乍一看“文字獄”並不普遍,但它卻構成了一種極為普遍的驚嚇。朱元璋在文化上的自卑轉化成了對文化人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