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
王安安:我到曲阜去,還看到孔廟裡收藏了孔子用過的衣服、帽子、琴、書、車,不知是真是假。後來很多皇帝都親自去曲阜,祭奠孔子,孔子身後真是很受重視,活著的時候根本沒法比。
餘秋雨:那是到了漢代以後,孔子不僅僅是一代代學生們的紀念物件,而且成了很多王朝提倡的一個精神座標。有許多皇帝親自來祭孔,親自來掃墓。最先來的是漢高祖劉邦,後來有東漢的光武帝、明帝、章帝、安帝,北魏的孝文帝也來了。唐高宗、唐玄宗都來過曲阜,後周的太祖,宋真宗,直到清代的幾個皇帝,清聖祖、清高宗也都來了。祭孔,已經成為一種“國家儀式”。
費晟:那些學生為孔子守墓非常真誠,但後世的皇帝祭孔子就顯得有點矯情了。孔子的學生為他守墓的時候,孔子依然是一個鮮活的形象,可是當後世把孔子的學說政治化以後,展現出來的就是一個冷冰冰的形象。孔子的學說被附上政治含義以後,一定程度上可能喪失了它作為一個學說的獨立性,被片面和畸形地發展了。
餘秋雨:於是我們眼前出現了兩個孔子:一個是我們喜歡的,作為思想家的孔子,這個孔子的自然生命了結在他的七十三歲,留在了他的著作和他的一代代學生們心上,而不是祭壇上;另外一個孔子是被偶像化了而膜拜的那個孔子,他的學說被統治者們引到了另一個側面。儘管仍然是他的學說,但是由於挪移了重心和部件,使學說的本體結構發生了一點變化。
王安安:這些皇帝確實是利用孔子,把孔子哲學變成一種國家的意識形態。但是我想,是不是也正因為政權的力量,孔子的儒家學說才會被普遍認識、普遍接受?那麼皇帝的推崇是不是也起到了一定的好的作用呢?
餘秋雨:從宏觀上講,中國那麼多的朝代,那麼多的皇帝,他們的民族不一,政見不一,血緣不一,共同地尊重一個人,這個人不是皇帝,也不是神,而是一個文化人,這不管怎麼說也是一個人類文明奇蹟。我認為中華文化作為古文化唯一留存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與他的名字有關。
不僅如此,從隋唐開始的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考試的內容有不,少變化,但越到後來越偏重於儒家學說。那些學生可能只是為了做官,並不是為了孔子,但是卻用極大的精力去背誦儒家經典,好像是孔子滋養了他們,實際上卻是無數年輕的生命滋養了孔子,滋養了《論語》,滋養了儒家學說。孔子的學說基本上是治國平天下的學說,這些人考上後拿了孔子的學說真的去做官,那麼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