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他覺得這就是自己。於是,他那一天在《春秋》上寫了四個字:“西狩獲麟。”《春秋》就此結束。
《春秋》後面的篇章,是他的學生補寫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自己的“編年史”也結束了。他開始得病,得病以後更覺得自己真的要離開了,所以他唱了一首歌:“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泰山要倒下來了,梁木要斷裂了,哲人要枯萎了。七天以後,他就離開了人世,活了七十三歲。
先秦時期人們的壽命都不長,但奇怪的是,“仁者壽”,智者亦壽,先秦諸子的壽命都很長。墨子活了八九十歲,孟子八十四歲,莊子八十四歲,荀子七十八歲,比起來孔子算少的了。當然,也有不正常死亡的,比如韓非子,死的時候只有四十多歲。總的說來,先秦諸子以高壽完成了一座座思想大廈的建造,而這個思想大廈當中,最被歷史記憶的還是孔子這座大廈。
司晨:我記得魯哀公還專門作了誄文悼念孔子,這好像是最早的誄文。中國的事情很奇怪,偉人活著的時候大家都不大看重他,死了之後,才紛紛醒悟那個人好偉大。
餘秋雨:這種情況現在還是這樣,活著的人總是有“爭議”,因此大家只把他看成“爭議”一方,不予尊重。等到一死,“爭議”結束,立即“偉大”。但孔子的死確實是一件大事,因此當時的葬禮比較隆重。
孔子生前特別強調周禮當中的喪葬之禮,這一點和道家的區別比較明顯。道家覺得人生就是一片浮雲,哪兒來,哪兒走,哪兒起,哪兒止,無所謂。可以消失在流沙荒漠,可以消失在草澤江湖。但對孔子來說,人生不是一朵雲一股氣,而是一個莊嚴的過程,要用隆重的儀式來終結它。
孔子重視喪葬之禮,在橫向上,他可以透過喪葬方式來維繫生靈之間的互尊;在縱向上,可以透過喪葬方式來護佑家屬之間的傳代。他的學生因為認真學習了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孔子本人的喪葬儀式之隆重,我們可想而知。
魯哀公作為一個國君專門撰文悼念這麼一個士,已經開了一個先例。但是,更讓後世關注的,是學生們的守墓方式。這種守墓,要在墓邊守三年,穿衣、吃飯都有特殊規定。墓邊還搭建了窩棚,這些學生的家庭也要搬過來陪。來了那麼多家庭,親戚和相關服務人員也隨之而來,結果就搬過來一百多家,成了一個不小的村落。
學生們就這樣整整守了三年。本該告一段落了,但子貢還要繼續再守三年。子貢守在那裡,其他學生也來看望。結果,一個延續多年的儀式就構成了雛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