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個弱者的姿態和地位來說的。這種弱者的姿態和地位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消失,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徵服者和被征服者、強者和弱者的區分,現在這個時代也存在這兩個階層,在這種意義上,墨子具有一種永恆的價值。雖然他的理想在現實中往往無法實行,但是他替弱者一方發出了聲音。
餘秋雨:我贊成你的這一視角,把“非攻”的意義擴大到了戰爭之外。這也牽涉到了社會的多數還是少數的問題。你所說的“弱者”,或者說被統治者,數量龐大,卻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在歷朝歷代,固然每個時期看上去都有一些政治、軍事上的被攻擊物件,但是,永恆的被攻擊物件卻是廣大的勞苦民眾。即使是上層集團的混戰,受到最大傷害的也是拋屍荒野的兵卒、顛沛流離的難民。因此,墨子的“非攻”思想,確實有一種追求社會公平的人文理想。相比之下,儒家的思路更貼近社會上層,對此不夠徹底。
除此之外,“非攻”還有第三層意思,那就是拒絕中國集體文化心理中互傷、互毀的內耗習慣。這也是站在社會底層旁觀上層互耗所產生的鄙視。上層社會能說出互傷、互毀的千百條理由,這些理由當然不能說服對方,為的是說服底層民眾。但是,底層民眾如果不是傻乎乎地看熱鬧,而是取得了自身立場,那麼,必然會對那種內耗全然否定。一個“非”字,帶有不分青紅皂白的全盤性,因此,社會底層反而取得了居高臨下的整體判決權,有一種痛快感。
劉璇:中國集體文化心理中的內耗習慣,是不是起源於中國人把戰場的內移?中國文化不同於遊牧文化和海洋文化,戰場一直不在外面,而在自己內部,而其他的民族就可能會向外尋求爭奪的物件,把國人的目光引向一處。
叢治辰:內耗當然不好啦,但是把“耗”引向外部,引到非洲、拉丁美洲去,那就好嗎?
王安安:中國先秦的學派大多包含了對鬥和爭的理解。儒家注重人際關係,對於人際關係的處理有很多爭鬥、內耗的成分。即便是道家在談到“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時,其實也還暗藏了一種心機,那就是:以不爭來爭。就像秋雨老師說的,“兼愛”與“非攻”有邏輯關係,墨家正是從“兼愛”這個信仰出發,退守到“非攻”,二者是前提和結論的關係。先是“兼愛”,別人的父親和你自己的父親應該同等地去愛,這樣才可能不以自己父親的名義,而去攻擊別人的父親。
王牧笛:安安說得對,墨家實際上給出了一個拒絕爭鬥、維繫團結的根基,給出了一個團結的合法性的說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