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當今以色列最富影響力的作家阿摩司·奧茲出版於2002年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一向被學界視為奧茲最優秀的作品,短短五年就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的譯本。尤其是英國劍橋大學尼古拉斯·德朗士教授的英文譯本在2004年面世後,這部作品更廣泛地引起了東西方讀者的興趣,促使奧茲一舉奪得2005年歌德文化獎,於2007年入圍布克國際獎,並榮獲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
這部六百多頁的長篇小說把主要背景置於耶路撒冷,以娓娓動人的筆調向讀者展示出百餘年間一個猶太家族的歷史與民族敘事,抑或家族故事與民族歷史:從主人公“我”的祖輩和父輩流亡歐洲的動盪人生、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後的艱辛生計,到英國託管時期耶路撒冷的生活習俗、以色列建國初期面臨的各種挑戰、形形色色猶太文化人的心態、學術界的勾心鬥角、鄰里阿拉伯人一落千丈的命運、大屠殺倖存者和移民的遭際、猶太復國主義先驅者和拓荒者的奮鬥歷程,等等。內容繁複,思想深邃。它蘊積著一個猶太知識分子對歷史、家園、民族、家庭、受難者命運(包括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等諸多問題的沉重思考。家庭與民族兩條線索在《愛與黑暗的故事》中相互交織,既帶你走進一個猶太家庭,瞭解其喜怒哀樂,又使你走近一個民族,窺見其得失榮辱。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牆壁塗滿“猶太佬,滾回巴勒斯坦”時,作品中的小主人公“我”(以作家為原型)的祖父母、外公外婆、父親母親就分別從波蘭的羅夫諾和烏克蘭的敖德薩來到了貧瘠荒蕪的巴勒斯坦。這種移居與遷徙,固然不能完全排除傳統上認定的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影響的痕跡,但透過作品中人物的心靈軌跡不難看出,流亡者回歸故鄉的旅程有時是迫於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無奈。這些在大流散中成長起來的猶太人,受到過歐洲文明的洗禮,他們心中的“應許之地”也許不是《聖經》中所說的“以色列地”(巴勒斯坦古稱),而是歐洲大陸。在奧茲父母的心目中,“越西方的東西越有文化”,德國人——儘管有希特勒——比俄國人和波蘭人更有文化;法國人比德國人有文化,而英國人在他們心中佔據了比法國人更高的位置;至於美國,他們說不準……他們所敬仰的耶路撒冷,不是在古老民族文明的象徵地——哭牆赫然、大衛塔高聳的老城,更不是在自己所生活的貧寒陰鬱的世界,而是在綠蔭蔥蘢的熱哈維亞。那裡花團錦簇、琴聲悠揚、燈紅酒綠、歌舞昇平,寬宏大度的英國人與阿拉伯、猶太文化人共進晚餐,文化生活豐富。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