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書庫

八 劉邦即位於定陶 (第5/7頁)

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戰爭中常見的前、中、後三軍陣來填充,作為一種聊勝於無的參考,也作為一種鋪墊性的假說。關於中國古代戰爭中軍隊的編制陣法,可以參見藍永蔚《春秋時期的步兵》,中華書局,1979年。

[11] 垓下之戰的詳細戰況,史書上沒有記載,留下歷史的空白。前軍苦戰後佯作敗退,由後備軍開陣接應,然後迎擊追兵,再用奇兵獲勝,是韓信得心應手的戰法,背水之戰時他就用此戰法獲勝。我據此推想垓下之戰時韓信再次活用該戰法,簡略補寫該段敘事。

[12]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說:“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這段歷史故事,已經成為漢語的常用成語“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困境。

[13] 項羽統領二十八騎突破漢軍重圍的這次戰鬥,史家稱為“東城快戰”,其作戰地點,在秦東城縣境內一座無名小山,《史記》沒有記其山名,只是說項羽在山上佈置二十八騎,“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分二十八騎為四隊,從四個方向衝下山坡。《漢書·項籍傳》記載同一事說:“於是引其騎,四<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233211158.jpg"/>山而為環陣外向。”稱這座小山為四山。<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3/1-200603233211158.jpg"/>,斜行下降。四山,當為四面斜坡之山,想來因山勢得名。據歷代地理書的記載和今人實地考察,四山在今安徽全椒、和縣與原江浦縣(今南京浦口)交界處,山高約五十米,山頂寬平,四面梯形緩坡,正合於史書所載。學術界關於東城快戰所在地討論的綜述,請參見張大可文《項羽“烏江自刎”討論綜述》,刊於《紅河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14]  從垓下到烏江的實地考察,我與愛媛大學藤田勝久教授同行,得到安徽大學李修松教授的關照幫助,得以順利完成,在此表示感謝!

[15]  垓下城的準確位置,至今未能確定。固鎮縣濠城鎮垓下村的這座古城遺址,俗稱霸王城,根據專家們的意見,可能是漢代的洨縣故城。《漢書·地理志》沛郡洨縣條:“侯國。垓下,高祖破項羽。”《後漢書·郡國志》沛國洨縣條:“洨有垓下聚。”梁劉昭注:“高祖破項羽也。”據此,垓下之戰的戰場在洨縣境內,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

如遇章節錯誤,請點選報錯(無需登陸)

新書推薦

節婦 撫宋 七零軍婚:假千金她是真福星 劍與紅寶石的輪舞 夫君來自未來 昨夜星辰昨夜風 網王之非同凡響風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