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映民生疾苦、揭露階級壓迫、抨擊封建統治、表現人民反抗情緒的作品如此的少,作品裡如此缺乏磅礴氣象和進取精神,這跟元代對知識分子實行高壓政策,使他們不能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有關,跟整個封建社會的走下坡路也有關。即使和同時代的雜劇相比,散曲的思想內容也有所遜色。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在雜劇中猛烈抨擊過封建官吏和權豪勢要,熱情歌頌過被壓迫人民的反抗的作家,如關漢卿、高文秀、康進之等,他們的散曲也多是男女戀情、流連風景之作,流露出較多的消極思想。這固然和他們世界觀中存在著矛盾有關,和這兩種文學體裁的不同特點也有關。當他們從事創作的時候,舞臺演出、面向觀眾的雜劇,要求他們必須嚴肅地考慮作品的內容,觀眾的要求,這時他們世界觀中積極的一面就容易起作用,創作出較有思想光彩的作品;而散曲作為體制短小的抒情詩,多是青樓題詠,或個人遣興、彼此唱和之作,作時既漫不經意,加上曲壇風氣的影響,往往容易流露思想中消極的一面。但是儘管這樣,我們從全部元人散曲中披沙揀金,去蕪存菁,還是可以找到不少對認識元代社會有用的材料,可以從中得到某些思想啟發的。
三
散曲和傳統的詩詞同屬詩歌的範疇,它在成長過程中也受過唐詩宋詞的影響;但是元代散曲能夠在唐詩宋詞之後分佔詩歌史上的一席地,主要還因為它在藝術上有自己的特色。這些特色,概括起來就是民間風格和地方色採,因為它是在北方(包括少數民族地區)“俗謠俚曲”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
接觸散曲,人們有個突出的印象,就是方言俗語
很多。象“比及”、“暢道”、“赤緊”、“禁受”、“大古裡”、“葫蘆提”等,真是俯拾即是;集中起來,足夠編一本厚厚的辭典。這樣大量吸收口語入詩歌,對傳統的詩詞作家來說,是犯忌的。柳永曾經這樣做,就遭到晏殊的奚落,秦觀也曾經這樣做,又遭到蘇軾的責備。南宋後期,在一片歌舞昇平聲中,詞家更片面追求字句的典雅。散曲繼承諸宮調、賺詞、話本小說等通俗文學的傳統,大量使用口語,這是一種進步的現象。當然,人民的口語也必須經過提煉,不能把太生僻、粗糙的方言寫進文學作品,如果為了獵奇而餖飣俗語,那是另一種形式主義的表現。選本里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如關漢卿的[一枝花]《不伏老》套,馬致遠的[耍孩兒]《借馬》套,睢景臣的[哨遍]《高祖還鄉》套,鍾嗣成的三首[醉太平]小令,無名氏的[罵玉郎帶感皇恩採茶歌]《鏖兵》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