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的鐵都是熟鐵,溫度低,不溶化,從爐子裡取出來的時候,還會損毀爐膛,因此產量也低。這種不熔化的軟乎乎的鐵坨子,像半熟不熟的雞蛋黃,而只能敲打成形,所以做不出太精細的器皿。
我國在這本書的春秋後期逐漸開始了鐵的冶煉,遲於西方。但是我們發明了皮囊鼓風技術,這個皮囊子一呼一吸(被老子比喻為宇宙),幾十上百人一起鼓動它,可以把火扇得很旺,以至於獲得了比西方更高出兩百度的高溫,達到一千兩百度上下!在這個可喜的溫度下,鐵礦石們愉快地熔化了,純粹液態的鐵水從爐中流了出來。趕緊把鐵水澆鑄進範具裡,冷卻以後直接成型。這就是偉大的生鐵冶煉與澆注技術——中國人的重大創新。它的優點在於,鐵水也易於成形,可以做成各種精細複雜的器具,而西方那個半熔不熔的鐵坨子(熟鐵),是很難敲打出一頂精美的王冠或者燈具的。比如,春秋後期,趙簡子用鐵水澆鑄出了一個大鐵鼎。而這對西方就是個難題:你很難敲打半熔不熔的鐵坨子成為鼎這樣的大傢伙,剛敲打完這一半,那一半來沒來得及敲就已經冷卻了,敲不動了。至於趙簡子在鐵鼎上鑄出法律條紋,對西方就更難了,你很難在鐵上刻字。而對我們就變的easy,只要在澆鑄使用的範具上先刻出字來就行了。
從此,中國的冶鐵業後來居上,產量高、易於成形是它的優點。而歐洲直到十四世紀有了水力鼓風爐,才開始有了這種液態鐵,可以直接去澆鑄成形了。之前,他們一直是掄著大錘子,把半熔不熔的鐵坨子敲打成形,費力而且成形效果差——好在他們胳膊粗,力氣大。
不過,我國這種徹底熔化後再澆鑄出的生鐵也有問題,雖然它比西方的鐵坨子(熟鐵)堅硬,但是比較脆,不耐碰擊,用於澆鑄農具、工具、餐炊具還行,但作不了武器,上了戰場就兩半兒了。所以春秋戰國時代的武器還是青銅壟斷的。
鐵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從前,犁尖用石頭或青銅作的,不結實,禁不起蠻牛拉,所以都是人來拉犁,肩膀上起泡,很不爽。套上了V形鐵刃以後,可以用牛來拉了,堅固輕便,嘩啦啦地給土地開膛破肚,把深層養分翻到地面上。於是牛耕在春秋後期出現了,大大提高了農業效率。牛耕解放了人們,但人們並沒有因此閒著,相反更加繁忙了。人們拿著鐵工具去幹別的活:女孩捏著鐵針和鐵小刀裁縫衣服,男生攥著鐵錐、鐵鑽雕琢漆器、木器、玉器。
當然鐵器還改變了人的生活,表現為:吃到晚飯了。夏商周以來傳統是一日兩餐(上午和下午),現在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