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最終決定
自建中三年(782年)成德招討使王武俊誅殺李惟嶽自任節度使後,成德曾一度歸服朝廷,後來因德宗李適處置不當,導致王武俊與魏博、平盧、幽州聯合,形成了四王並立的局面。興元元年(784年)德宗李適大赦天下後,王武俊又重新歸降朝廷,並在鉅鹿打敗幽州刺史朱滔,受到了李適的嘉獎。貞元十七年(801年)王武俊去世,李適任命其子王士真為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此後對朝廷頗為恭敬,因此,李純即位後加封王士真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王士真去世後,其子王承宗上表要求襲任成德節度使。長期以來河朔三鎮在節度使職位上,一直實行父子兄弟世襲制,朝廷的任命完全流於形式。當年德宗李適就是因為這個問題而興兵征討河朔藩鎮,但最終也被迫以承認這種世襲制而告終。所以李純接到王承宗的表文後,沒有立即批覆,而是讓朝臣們進行討論。
當時朝臣們意見不統一,有的人主張貫徹以法度制裁藩鎮的策略。而以宰相裴垍為代表的部分朝臣則認為,德宗李適在平盧節度使李納去世後,允許其子李師古襲任節度使之職。元和元年(806年)李師古去世,皇帝李純又批准其異母弟李師道為節度使,而現在卻不允許王承宗襲任父位,這樣會失信於天下,更會讓藩鎮找到藉口生事。
由於意見不統一,李純沒有貿然作出決策,他轉而向翰林學士們徵求意見。當時翰林學士之一的李絳為此四次上疏,不僅堅決反對對成德鎮採取強硬態度,而且更反對在目前局勢下對成德鎮用兵。
李絳認為,朝廷目前征討成德的時機尚不成熟,一是成德鎮割據多年,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二是王承宗實際已經掌握成德的軍政大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朝廷固執地改任他人,即使到任也很難取得成功。三是一旦現在用兵,會加重剛剛恢復些元氣的帝國的負擔。
李絳的上疏讓李純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其時,李純並不想再次向王承宗妥協,因為當時魏博鎮節度使田季安、幽州節度使劉濟都身染重病,都面臨著朝廷要承認其後代承襲父位的局面。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那每個藩鎮豈不成了和大唐平起平坐的國家?
李絳看出了李純心裡極不平衡的狀態,他更看出了李純由於平定西川、夏綏、鎮海三鎮叛亂的成功,而輕視了征討河朔藩鎮的困難程度。為此,李絳專門為李純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係。
李絳指出:西川、夏綏、鎮海三鎮從地理位置來看都是孤立的,周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