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餘秋雨:中國人如果失去了對老子的記憶,將是一個可怕的世界級笑話。然而現實是,這樣的笑話一直存在。《道德經》只有寥寥五千字,然而曾經認真讀過全文的國人少之又少。我們平常知道得更多的是儒家的一些語錄。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里收錄老子的言論不多,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就更少了。
《道德經》開篇就有點把人卡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的習慣就是這樣,如果一開始弄不明白,大部分人就放棄了,往往轉向研究“介面”比較“友好”的學問。
結果,《道德經》的這第一句,大家都聽過,但很少有人能弄明白。魯迅在小說《出關》裡邊寫到,老子一開口,就把邊關上要他講課的全部官兵嚇住了,因為誰也聽不明白他在講什麼。
那麼,今天就讓我來解釋幾句吧。這種解釋,也正是對老子哲學的一種示範性逼近。至少,可以嘗一嘗這種古老智慧裡的一點點滋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這三個字裡,第一個“道”字是名詞,指的是世間大道。第三個字也是“道”,卻是動詞,指的是表述。“名可名”的結構也是這樣。這幾句話連在一起,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概的意思是:道,可以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說得出的也不是永恆的名。
老子的思想非常反傳統,他認為不管是自然大道、宇宙大道或是人間大道,一旦我們自認為講明白了,其實就偏離它了。道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而語言恰恰是一種限制。因此,老子認為,只要我們把大道付之語言表示,就是對大道的一種剝奪,一種侵蝕,一種或多或少的切割。這個意思,也適用我們今天的講課,老子的在天之靈如果看到又有一夥人在這裡談他的道,也會苦笑一下飄然遠去。
後半句“名可名,非常名”,更進一步否定了以概念、名號去定義不同的物件。有幾位西方現代哲學家特別喜歡老子的這個思想。當你試圖去定義時,用的是過去產生的類別劃分。類別劃分本來就是一種最粗淺的概括,已經取消了事物本身的獨特本質,更何況是過去的。這就像讓你在操場上排隊,被劃入了黃隊,但黃隊是你嗎?“黃隊”之名,一時之名,權宜之名,非本性之名,非個體之名。遺憾的是,本來為了方便而叫出來的名,卻替代了事物的本性,人們還特別容易為了名而爭鬥。在老子看來,這從一開始就搞錯了。
按照老子的哲學,他問你一句:“你是誰?”你回答說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